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巴金以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心中的革命热情,表达对黑暗的控诉与对光明的呼唤。作品凝结着"家"的情结,他也成为了一个"家"的守望者。《家》继续了《红楼梦》的大家庭崩溃的主题,进一步揭示了"家"的破败,《憩园》和《寒夜》是《家》的续篇,老姚和汪文宣就是觉慧出走后的两个选择,都昭示新"家"的成立与夭折,他的小说表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新型家庭的建立与夭折的历史。他像一个虔诚的教徒,翘首期盼着理想的社会秩序,守望着家的乐园。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有数量众多的知己故事。在此类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知己之情"集中、迫切,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悲士不遇"情结的集大成者,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蒲松龄终身不遇的经历以及他对"知己难逢"的切身情感体验,都驱使着他在小说世界中描绘着他所渴望的东西。在《聊斋志异》的"知己"类故事中,蒲松龄大多以花妖狐魅充当故事主人公,突出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光,集中、大量地在故事中抒发对"知己之情"的渴求。可以说,在蒲松龄之前,尽管文人学士在现实世界中屡屡碰壁,尽管许多诗人骚客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着"悲士不遇"的感伤,但是,他们的悲哀过多地纠缠于个人的遭际,他们的作品因数量不大而未能构成一种时代集体诉求的回响,因此缺乏对全社会底层文士的震撼力,也难以引发全社会的共鸣。时代呼唤着文学巨匠来完成这一使命,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应运而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知己"的大声疾呼,贯穿全书始终,他有意识地在"伯乐难觅"的问题上寻求突破,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仅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明末高僧蕅益智旭,早年诵读儒家经典,后入释门研习佛学,于佛法有成时又撰《四书蕅益解》,以佛释儒。其中的《大学直指》透显出智旭对《大学》一书的独特见解。他解"大"为"心",解"学"为"觉",认为"大学"即觉知自己的本觉真心。如此,便不必再言"三纲领",而"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亲民、至善皆是明德中事。至于"八条目"又仅是达成佛教境界的八种修行功夫。智旭所关心的不是其注解是否有文字训诂依据或是否符合儒家义理传统,而是如何通过注解儒家经典达到阐发佛家教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因此,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相似文献   

6.
一、杨锋:世博宣传媒体存商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广告传媒业来说喜忧参半,只有抓住机遇,才能赢得商机"。9月22日,在"2009东方讲坛·开业生涯系列讲座暨现场咨询服务活动"现场,上海市开业指导专家杨锋做客浦东新区三林镇世博家园,主讲了《上海世博会与创意传媒业》。他向在座的300余位创业者指出,广告传媒业创业者可在世博宣传媒体的投放、宣传单、围墙上的油画、LED灯光美化系统等寻找商机。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曹钢教授的自选理论文集出版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邰尚贤为此亲自撰文。这位年近八旬的老领导告诉我们,他阅读了《曹钢理论文集》的许多篇章后,从中产生了强烈的认识共鸣,并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呼吁《文集》应引起理论界和社会的关注。他以《文集》第二篇:"马克思所有制学说和现代产权理论研究"为例进行点评,认为《文集》对于当前学习、理解、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现实的理论参考价值。现将全文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他己有不少研究,其中不乏洞见,但从译者的修养与责任对其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鲜。见鉴此,本文参照严复翻译《原富》的经验,通过作者对译者的"选择"、"信"与"达"、"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理解,对译者的修养与责任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9.
周庆荣以他的散文诗《我们》找到了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契合关系。他的散文诗,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的理想境界得到提升的"大诗歌",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所置身的生存境界与生存价值进行审视与思考之后赋写的命运之书,真实深刻地表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思想与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了散文诗对"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灵沟通、"我们"的情感秩序、"我们"的精神品格的某种确认。  相似文献   

10.
吴超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4):11-15,68
"三礼"中《周礼》和《仪礼》经过历代儒者整理和诠释,钻研得最为透彻,大、小戴《礼记》研究则相对较少。朱彝尊的《经义考》中"三礼"占有很大部分。以《经义考》内所收录的"三礼"资料为线索,阐释清初《仪礼》问题及其历史渊源以及当时《礼记》研究兴起的背景与原因。"三礼"中,朱彝尊更重《仪礼》,突出的正是《仪礼》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这在明清之际,诸儒的礼学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有关"相和歌"和"清商三调"的研究争鸣已持续了80余载,核心问题都是围绕这二者的"关系"展开,焦点就是吴兢和他的著作《乐府古题要解》,认为由吴兢误读了前代文献而产生的归类错误。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有不少学者写书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吴兢的生平,《乐府古题要解》的成书背景以及唐人的乐府观作一些探讨,以为吴兢正名。  相似文献   

12.
陈研 《企业家天地》2011,(7):198-198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的作品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种族歧视、拜金主义、腐败的世风、虚伪的"民主"、"自由"、伪善的道德及殖民罪恶等现象进行了无情的嘲笑、讽刺、揭露及抨击。其中,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8)极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旦角,因在"情、理"对抗中对"情"不懈追求而感动受众。然影响其反抗精神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诗经》为影响其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道德规范对其行为和心理有影响。由此,《诗经》在《牡丹亭》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是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通过对《意见》框架性的解读,形成如下认识:①《意见》是在深入分析旅游业的产业特点、发展成就、市场需求和对国民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意义下制定的,逻辑严密;②《意见》将加快旅游业发展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定位准确,围绕着"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旅游发展,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走内涵式发展、提高发展素质"具有时代的针对性;《意见》确立的三大目标,将规模与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构建"世界旅游强国"目标宏伟;③《意见》提出的"十大任务"细化了加快发展的六大原则,将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结合,具有可操作性;④《意见》的"七大保障措施"体现了"人、财、物、管"四位一体的综合推进,把立法规划与加大投资提到重要位置,这将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最后,强调统一对"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认识,重构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清初"毗陵四家"陈玉璂、董以宁、邹祗谟、龚百药致力于古文创作,在当时文坛较有影响。"毗陵四家"为了贯彻其古文理念,集体从事《文统》编纂的工作。《文统》以文章选本形式,贯彻了清初理学重臣魏裔介的道统观念,与魏氏《圣学知统录》、《圣学知统翼录》等相为表里,也与康熙亲政后追求"道统"与"治统"合一的正统化主张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人类的远见和良知,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上的重大里程碑。两年前形成的"巴厘路线图",不仅指明了进一步全面加强公约的正确方向,而且提出了持续实施议定书的具体要求,为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作为践行"道"的方式,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思想,涉及到宇宙、社会的各个方面。老子提出"知和曰常"(《老子》第五十五章),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规律,追求和谐应从每一个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谭恩美《喜福会》作品里的中国元素写作技巧来研究谭恩美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探讨"章回小说"形式的应用、"《红楼梦》中‘元迎探惜’谐音写作技巧的借鉴"、"双语对白"及"‘回归’主题"四个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以此印证了谭恩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在"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甚至"狭邪小说"的层次上被接受。分析《孽海花》文本体现出历史性和政治性的高度融合和其广为流传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D·H劳伦斯女性观的研究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把他看作女性主义的支持者或者是极端霸道的"男权主义"者,到一分为二地看其女性观的矛盾性及变化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劳伦斯家庭生活、时代背景和《儿子与情人》中不同花朵代表的三位女性复杂、矛盾的形象这两方面的分析,指出《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体现了劳伦斯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