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补贴是对本国农业扶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实现多元利益的和谐,其有效运行离不开相关利益机制的作用。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状况进行考量,针对中国农业补贴的运行现状及其反映出的制度缺陷,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进路应以建构利益和谐为主线,从利益和谐互促、利益和谐共生和利益和谐的基点等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进行制度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朱静 《经济师》2007,(11):40-41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3.
在发展和谐利益的前提下,并不是说杜绝了一切利益矛盾,就达到了经济利益的和谐社会,而是要从根本上存在具有解决利益矛盾的社会形势,并且让这种社会经济利益实以和谐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利益分化的基础上,简略的提出了几点实现经济利益和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和谐社会建基于农村各利益主体间和谐的利益关系之上。农村改革引起了农村既有利益关系的变化,产生了诸多新的利益主体和相应的诸种新的利益关系,其中包括了乡镇企业改制所致新利益关系。处理好农村利益关系使之臻于和谐要求,协调好、统筹好农村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处理的原则是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处理之努力的重点应放在农民利益的凸显与维护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围绕经济利益这一核心问题构筑了相应的理论体系,虽然它们对利益冲突的性质、根源及化解途径的认识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但都认为利益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关系,经济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具有追求利益的天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利益追求及其不断解放中持续实现的。改革就是从"还人利益"到"平衡利益"以实现理性利益,理性利益是社会和谐、社会合力最大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所谓利益整合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有效地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在承认和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使各部分利益能够得到合理、有序的协调,以达到社会内部结构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要充分发挥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就必须针对当前出现的利益分化趋势和利益矛盾,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整合机制,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8.
随着利益的分化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分化为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由于弱势群体在财富、知识、才能、人际网络等社会资本的占有上处于弱势地位,弱势群体在利益的表达上往往出现不知表达、不愿表达、不会表达的情况。通过"无差异曲线"这一分析工具,引入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和谐水平这一概念。通过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自由度和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度两个变量进行分析,侧重于从制度层面探索提高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谐度的途径,旨在通过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机制以实现弱势群体利益的和谐表达。  相似文献   

9.
基于利益分析视角的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为利益关系。从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出发,利益是独立于主体世界而存在。利益是人的本能追求,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之源。转型社会下各种利益群体逐渐显化、利益矛盾空前尖锐、利益需求的多元化不断显现,因此同样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农民工的利益理应也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利益参与、利益发展、利益和谐为逻辑起点,我们透彻分析了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的障碍,以动力、基础、主导、发展为基点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利益生成和利益驱动机制、利益表达和利益代表机制、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该文首先提出了衡量利益关系是否和谐的四条标准,以此标准衡量江苏省发现,江苏的利益关系大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次,根据江苏省现状,提出了必须着力调整的四对经济利益关系,即城乡关系、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最后提出了构建江苏省和谐社会的途径:树立并引导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建立社会舆情分析机制,扩展利益诉求通道;壮大中产阶层,造就“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素,而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又是经济和谐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把和谐社会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和我们党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凸现,对我们分析利益协调的必要性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企业和谐的实质是利益协调,即在承认利益差别的前提下,合理兼顾集结于企业的利益当事人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企业和谐需要企业文化的强力支撑,企业必须确立起注重所有关键要素权益的价值观,并使其成为主导企业行为方式的行为准则。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是企业利益协调的关键,其基本的价值观念和工作行为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类型。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引导、统领和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胡侠 《经济师》2009,(8):31-31,33
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首要和关键的是要研究利益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其产生根源,并通过政策措施及制度建设逐步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4.
于秀芳 《时代经贸》2008,6(2):67-67
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制度缺陷和政策缺失和利益观念的冲突。调整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应通过发展生产力使劳动者得到充分就业,通过淡化阶层边界,通畅流动渠道,通过完善再分配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经济利益和谐。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政策是国家调控和保障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杆杠。旅游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和群体,其产业政策制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利益要求,这就需要运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来指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当前,我国旅游业处于产业的发展期,宜采用政府有限主导的方针,综合考虑旅游开发商、当地社区、压力集团的利益要求,并谋求在他们之间达成一种利益均衡,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要素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笔者认为,这六大要素都与法治密切相联。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其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公平正义、惠及各方。社会利益从具体内容而言,一般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其它社会利益。在法治社会,这些利益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分配机制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这些利益分配机制最后是通过法制形式与法治机制的制定或认可,概括、抽象、升华为法制分配机制,使利益分配获得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合法性。利益分配是否公正与合理,其主要支撑点是法治,其基本标准也是法治。  相似文献   

17.
以农业劳动者为一方的多种利益关系是农村中基本的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中,农业劳动者总是处于利益享有的低端,农村中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矛盾的农村利益关系需要调节,其调节的目的是张扬农村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共同利益,缩小高低端收入间、贫富间的利益量差,从而实现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和谐;调节的着力点在调节高低端的收入,抽肥补瘦,让农业劳动者从中得益;调节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因此,运用财政手段的政府则是调节农村利益关系的主体。为有效使用财政手段,需要在财政功能和财政体制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消除征地补偿安置中的不公平,完善征地补偿的项目、标准、方式等,进而构建征地补偿机制,是协调征地补偿中各方面利益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利益矛盾与政府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制转轨时期,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各种利益之间的分化和矛盾,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共进,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是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从制度建设层面强化利益关系的和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素之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要充分认识当前强化利益关系和谐的现实需要.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入手,强化利益关系的和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