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分类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十年,国有地勘单位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发展能力仍然很弱。"探者无其权",地质找矿成果与国有地勘单位发展缺乏有效联系是问题的根源。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需要坚持有利于找矿突破,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富裕的原则。立足分类改革,坚持企业化方向,加大政府支持,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先立后破,逐步到位。应尽快出台《关于分类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意见》:规定公益一类"收支两条线、应保尽保";公益二类"差额补贴、允许创收";生产经营类"做强产业、配置矿权"。建立地质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发展紧密联系的收益机制,实行"圈内人找矿"。切实解决国有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东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20(7):42-43,48
国有地勘单位的属性、定位与改革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属性不清、定位模糊、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等问题是国有地勘单位长期存在的改革难题。从市场主体特征的角度分析国有地勘单位的属性可知,国有地勘单位全面转企的前提条件并不存在。应从组建目的、活动特征及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对国有地勘单位进行体制定位和功能定位,从分类、分离与重组等方面对国有地勘单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面临着诸如管理体制、事业编制,发展改革,财政支持,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要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指导。政策建议:对公益一类,要明确队伍的职责范围,优化队伍结构布局,全面提高装备水平,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对公益二类,应细化过渡期支持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收入分配政策和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公益性资产管理办法;对经营性地勘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稳过渡原则,增加注册资本金,细化过渡期支持政策,建立和规范市场运行体系,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体系,加快实施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方群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2):38-40
近几年,地勘单位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政府、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职工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改革进程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建议:明确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方向;明确地质勘查工作内容;明确各类地勘单位职责分工;预测各类地质勘查工作总体需求;合理设置地质勘查单位;明确改革配套政策;整合队伍,就笼装乌。 相似文献
5.
对国有地勘单位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13-16
地勘单位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地勘单位都有严格明确的行政级别;地勘单位负责人均实行委任制;部分地勘单位参公管理;地勘单位资源的行政配置。地勘单位行政化的弊端:淡化了地质工作的特质;助长了“官本位”的导向;压抑了技术研究主流;浪费了技术人力资源。对地勘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改革建议:分类改革地勘单位以实现政事和事企分离;建立地勘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地勘事业单位管理层的管理权责;构建适合地勘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推进并建立我国注册地质师制度。 相似文献
6.
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路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小南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3)
文章通过对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历程的回顾以及对中央有关改革文件精神的深度解读,分析了改革陷入迷茫的原因,并提出了地勘单位企业化方向就是建立"地勘企业",而非一般意义的国有企业.同时,指出地勘单位企业化是一个整体行为,不存在一部分转为企业、一部分保留事业的现象.企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等待社会保障体系和矿业权市场的两个完善.文章分析了当前地勘单位企业化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实现企业化路径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为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地勘工作体制改革步伐,实现“三化”目标,地质勘查业的财务管理应向工业企业靠近,对现行地质勘查成本管理与核算办法进行改革。并就地质勘查成本开支范围等问题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8.
国有地勘单位应对勘查主体多元化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洪涛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3):39-40
随着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地质勘查市场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勘查主体日益多元化.新兴的企业类型的地勘单位越来越多,给国有地勘单位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文章分析了国有地勘单位在地质资料、技术人才、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资金和经营性资产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技术装备差等方面的劣势,提出了国有地勘单位应对竞争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地勘会计制度》自1996年颁布实施以来确实推动了地勘经济的发展,但已不完全适应当前地勘行业改革和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亟需改革创新。地勘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地勘行业改革的现实特点以及地勘产业的特点,并与国家会计改革的目标互相协调、与地勘经济改革开放相适应;必须与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接轨,重点解决好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以福建省地勘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26(1):31-34
回顾国有地勘单位以往的改革,剖析地勘产品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点,进一步证明保留公益性地勘队伍的必要性和地勘单位暂不具备全面企业化的理由.对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建议:(1)遵循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四项基本要求;(2)以促进公益性地质事业发展为目的;(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一刀切;(4)整合辖区内的地勘队伍;(5)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6)科学分类,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1.
论地勘单位潜亏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恩子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23(5):48-50
造成地勘单位潜亏的原因主要有:(1)单位领导的短期行为,(2)考核指标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3)经营意识薄弱,草率签定合同,(4)核算方法不灵活,盲目实行权责发生制;(5)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薄弱,企管人员素质低下;(6)上级单位审计监督不力.减少或遏制地勘单位潜亏现象应从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意识、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完善考核机制,使地勘单位轻装上阵. 相似文献
12.
施晓莉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23(8):51-53
加强投资管理,规避投资风险,从而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是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目前,地勘单位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方式单一,投资范围狭窄,盲目上马多种经营投资缺乏创意,规模小,效益差,管理跟不上,决策制度不健全,法制观念淡漠,盲目求大,责任不明,缺乏约束机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建立和推行决策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3.
对地勘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恩子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9):39-41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促进地勘单位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地勘单位综合盈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地勘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要点:一是预算编制宜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二是预算内容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三是预算管理工作要建立单位、部门行政主要负责人责任制;四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切实抓好四个结合.地勘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不要为预算而预算;二编制预算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行为;三不能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战略目标,只重视资金运用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只重视内部因素分析,忽视外部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质工作体系由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地质工作运行机制两大部分构成,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是指地质工作管理机构及其行政管理体制、领导体制、层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地质工作运行机制改革是指在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框架内对支持其运行的方法、手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地勘队伍“两属化”改革以来,特别是近期颁布的中央5号文件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要大力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必须从属于全国事业单位改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事业单位改革和地勘单位改革中的职责就是推动有利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地勘单位改革要按“两条线、三步走”的方式进行,并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相关各方面的关系,使改革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15.
袁哲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1):70-72
地勘单位正逐步转向"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加强、重视材料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勘单位材料的有效管理是地勘单位经营管理的基础环节,目前地勘单位在材料的购进环节、库存材料日常管理环节、在用材料的管理环节、在材料的财务核算环节存在一些漏洞。针对"四不管"的现象,应树立团队意识,加强责任心教育;应用改革的办法强化制度建设,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培训;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内部监督;可配置计算机进行在库材料的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