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驱动力。本文借鉴西方城市学理论,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对移民问题的分析框架,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制度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入等维度透视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对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课题组以在沈阳、大连、丹东、本溪、朝阳、铁岭6个样板城市中工作、生活的350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从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的状况、对流出地的看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在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针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点,分析共青团组织开展此项工作的困境,并从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四个方面提出了共青团组织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治理策略,最终达到促进这个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目的,以体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职业技能缺乏、居无定所、身份认同困难等因素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由此也衍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在城市出现了"新二元结构"现象。因此,必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种种障碍,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社会排斥共同构成了其"驻"与"返"判断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途径,为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相关组织系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活动效率。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排斥"却制约了这种资本的效力,从而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留在城市完成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必须明确以下路径:从滞留(共栖),到城市适应,再到城市融入(竞争、合作、内化与认同等),最后实现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6.
电子网络: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网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正成为农民工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新途径。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电子网络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的过程,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巨大;就业城市规模选择偏好于所在省份的大中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城市就业收入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城市中低收入范围;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受到极大忽视。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来看,需要从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做出的城市政策响应包括: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城市居住为核心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地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城市化需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产业的升级和城镇化的推进都离不开农民工,但大多数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因为缺乏正规专业的培训,技能不足的他们很难在城市立足,融入城市之路困难重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也想通过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提升自己,但真正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却不多,形成了培训意愿高但参与率很低的悖论。因此,对悖论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率,提升专业技能,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居住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后,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下来并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完成向市民转化的关键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现行住房制度的束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居住场所还面临许多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0.
路秀平  任会来 《大众商务》2010,(16):314-314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路径问题已成为时下重要的社会问题,并为中央所重视,能不能协调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能不能引导他们发挥出城市建设的巨大潜能,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现代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路径问题已成为时下重要的社会问题,并为中央所重视,能不能协调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能不能引导他们发挥出城市建设的巨大潜能,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现代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城镇化模式和区域规划的视角,将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放在区域发展的系统之中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张解决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渐进主义道路,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只有毫不动摇地奉行区域和谐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充分拓展区域管理创新空间,才能从根本上彻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社会大流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处于农村和城市的"夹心层",有着农民工和工人的双重身份。而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限制了他们以后的发展。探讨新生代农民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个新生的群体,而且有助于给现在迷惑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些方法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使其个人得到了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离城返乡,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取代了第一代农民工开始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教育程度不高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这种现状势必制约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也对其个人带来不利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成为发展的重点和主导方向。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最终实施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决定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借鉴已有劳动力居留意愿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城市和新生代农民工特性,以在五个中小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抽样数据为分析基础,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住房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最大,工作和生活状态,以及城市宏观因素影响显著,人口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则起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要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缺乏的不只是技术,还需要拥有企业文化素养。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有利于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敬业精神,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主要有进行专业行业调研、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促进企业文化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进入新世纪,新生代农民工在其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工荒""民工潮"时而出现,而提升其就业能力是稳定就业、实现融入城市和职业向上流动的关键。笔者根据全国总工会、国家政策研究室、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就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新兴城市的发展给内陆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新生代农民工则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与父辈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是农民工阶层的异质化群体。本文以鄂尔多斯这一独特的新兴城市为例,力求反映在新兴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游走于新兴城市之中,寻找自己的生活轨迹,追求城市理想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中国农民工总量2.3亿中的六成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征,分析犯罪形成的内外因素,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从而有效地防控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数年的城-乡务工经历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初代农民工的生活模式,"差异化生存"正成为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这种差异化不仅体现在群体外部与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不同,同时在其群体内部也因职业、性别、技术、社会网等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差异化生存"主要表现为身体化的工作状态、固定化的居住条件与联网化的人际交往。其形成根源是职业的被动选择与网络技术的负作用,运作的线索是身体的实践,塑造的结果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双向社会心态,即产生在群体内部分化基础上的城市融入观与乡土回归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