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从图像叙事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开始受到学者关注。以美国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图像叙事为视角,研究分析美国儿童文学代表性作品中的图像叙事,挖掘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儿童观以及儿童文学的美学价值,揭示出蕴涵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教育理念,以期对我国儿童教育及儿童成长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林中之死》特有的叙事策略展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死亡意义的深刻思考,深入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者冷静的干预、内在式聚集为主的多重聚焦变化、错时与外在追述、人物刻画的间接表现等叙事技巧,能跨越文化障碍,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叙事作品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口吻在儿童文学中传递着重要的信息,也是翻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当对作品中的口吻有敏锐的识别能力,注意人物身份、话语情景和读者感受,用儿童的视角和恰当的语言形式,将符合儿童期待的口吻展现在译文中,把文学作品中的美带给儿童读者。  相似文献   

4.
古典艳情小说《痴婆子传》是中国历史上遭禁毁的书籍之一。小说的叙事艺术蕴含了一种独特的小说观念,作品把女性视角的自我讲述、第一人称内聚焦限制叙事、倒装叙事与讽刺修辞等多种叙事手法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一种独创。《痴婆子传》的叙事艺术已具有现代小说的艺术特点,具有高超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的语言也必然具有特殊性,必须是儿童所"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语言,必须具有"儿童味"。本文从词语的使用上对儿童文学的语言展开了讨论,通过对具有"儿童味儿"的儿童文学语言实例的分析,从具体各类词语的使用上归纳了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扶贫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关键是要扶智又扶志,从思想源头上拔掉“穷根”。扶贫应从娃娃抓起,防止贫困代际延续。儿童文学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对改变儿童的思想、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儿童文学与扶贫相结合,在扶智和扶志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本文尝试从儿童文学功能、价值追求和儿童观三个维度探讨儿童文学的扶贫价值,以期能够拓宽扶贫的路径,丰富扶贫的内容,为脱贫攻坚提供多一个儿童文学方面的文化扶贫视角。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还需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三个维度之间以及文化扶贫与教育扶贫、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的扶贫价值,助推脱贫攻坚战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夏目漱石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分别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有的选用第三人称的全聚焦式,有的采用第一人称的限制内聚焦式,而较少使用不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外聚焦式。文章拟以《三四郎》和《心》为例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成长性与幻想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质,也是儿童文学具有重要价值,产生意义的关键.儿童文学离不开成长性也离不开幻想性.成长需要幻想,幻想中要表现成长,成长性与幻想性相互统一相互交融与儿童文学之中,才能使儿童文学展现其价值,受到儿童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少年儿童。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却不仅仅是稚嫩、纯真、正义、朴素、儿童情趣等少年儿童的精神特征。从《格林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儿童文学有其独特的、区别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征—以善为美。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儿童文学带有浓重的教育色彩,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积淀密不可分。同时,新中国的诞生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提出了新的时代的要求,"教育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主题观念与审美走向。此外,苏联儿童文学的影响意义重大,其中将儿童文学纳入教育框架的理论,被"十七年"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工作者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  相似文献   

11.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存在着微妙的叙事视角的转换,从开篇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类型至文末完成了向第一人称叙事类型的转变。在视角的转换中,将爱米丽放在杰弗生镇居民以及作者福克纳的双重眼光下进行审视,使读者感受到了两个性格、命运大相径庭的爱米丽小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召唤结构。文本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赋予了这篇小说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根据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包含着许多"不定性"和"空白"的召唤结构存在于每个文本之中,这些空白都召唤者着读者来填补,而这个不断填补空白、更新视域的过程正是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本文重点分析了文中主要缺失意象"玫瑰"的意义、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及文本的结构。通过分析,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理解,同时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方卫平的《法国儿童文学导论》对法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研究,脉络清晰,史论结合,话语亲切而理性,给人们一个法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戴维·洛奇在其"校园三部曲"中以日记体的方式进行第一人称叙事,书写了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在面临伦理缺失等社会危机时进行的反省和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5.
詹尼特.温特森在《守望灯塔》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特例独行的叙事手法,各种叙事策略的运用可谓自如娴熟。除运用复杂的双层叙事结构、双层的人物关系进行故事叙述外,同时运用多个叙事视角,零聚焦、内聚焦以及外聚焦交替使用使的作品结构纷繁复杂,引人入胜。尤其是作者对叙事"时频"的把握,值得文学创作者深入研究。本文深入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单数性叙述,重复叙事和反复叙事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事件的理解,以及其对烘托作品的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末,图画书作为儿童文学领域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被中国儿童所接受,它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了文学和美术两种综合性的艺术。连环画在我国历史悠久,人们常将国家连环画称为小人书。漫画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日本流传到我国的。这三种形式的作品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兄弟》的创作中,余华几乎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文革"这个特殊时期,而其余三分之一则是在为"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做铺垫。余华的文革叙事沿用了常用的儿童视角进行展开性的描写,但这种儿童视角已经是经过他的多部作品发展后的创作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在儿童视角的描写下,辅以群体的"狂欢化"描写和冷静的"零度写作",让整部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深刻,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叙事:学校道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契合了道德学习的“情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叙事有利于良好德性的生成;叙事契合了儿童道德养成中情感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选择美德故事,用生动活泼的叙事代替传统的说教,引导儿童自己叙事。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课程逐步成为高师院校的必要课程,但其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儿童语文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教材的层次性不明、师范生的儿童文学应用能力不足几个方面。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行教学体系强化、毕业论文选题导向、师范生"童趣化"素养培养等方面,增强师范特质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强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践体系,以适应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一直被认为是小说叙事技巧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通过采用多角度第一人称叙事手法,作者深刻展现了现代生活中因为信仰失落带来的混乱和因人际关系的冷漠带来的孤独与隔阂.文章通过对这篇小说叙事视角的分析,说明了福克纳是如何将叙述视角和他试图展现的支离破碎现实图景巧妙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小说获得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