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一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进入新常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有增无减。因此,应认识新常态,明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导向。本文着重研究国家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带给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变化和影响,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经济需求,明确个人就业方向,更加顺利地就业。  相似文献   

2.
基层就业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也使就业率逐步下降,加之逐年增加的毕业生数量,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仍是国家政策的主要导向。从基层就业政策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上进行定量分析,表明基层就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还有广阔的空间,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政策的就业带动作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校毕业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保障。新常态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具有重要影响,适应新常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更具战略意义。新常态下高校主要应从提升政治责任感、鼓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指导服务体系等方面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党员是党的后备军和生力军,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新常态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切实注重三个结合:"虚实"结合、"知行"结合、"正负"结合。  相似文献   

5.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环境在不断的改变,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为了建设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主要是说未来中国的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面对新常态,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下河北省就业结构性问题及对高校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就业新常态下最为凸显的矛盾,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河北省低端行业劳动力供给比较集中,高端行业、高层次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高校毕业生也大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据此提出河北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突破,加速调整教育结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完善职业教育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永贵 《广东商学院学报》2021,36(4):后插3-后插4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录取人数快速增长.庞大的录取人数意味着毕业季庞大的就业人数,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人.大量的毕业生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就业压力.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从求速度向求质量转变,进一步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安全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并一再受到挑衅的形势下,作为我国将来社会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尤其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意识淡漠、国防知识薄弱、国防教育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日趋明显。国防教育关系国家生死存亡,寻求适应新形势的国防教育"新常态"策略,方能使我国在全球战略格局调整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模式"和经济"新常态"作为近年来出现在理论界和公众视野的热点词汇,前者承载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总结;后者是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分析和研判。"中国模式"在引领中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是导致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推动"中国模式"的转型升级以使其妥善应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是关系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在"新常态"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议题。而转变经济改革的驱动机制、具体方式与策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是推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模式"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文章对"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从社保资金管理、社保基金运营、社保资金投入、社保信息化建设、社保法制建设这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课题。本文以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其产生背景及阶段性特征等,并就其相关研究成果稍作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全面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区域结构新变化,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四个维度阐释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在习主席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的。经济新常态提出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经济新常态不仅是我国对于目前经济运行的判断,也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指标,所以,本文就"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常态"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主动适应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综合性高等院校教育相比,起步晚、发展快,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高职院校如何在人才培养上认清形势、明确思路、找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泉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要地,在我国经济新常态阶段和战略转型期必将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梳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基本原理,认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中的做法和意义,努力构建泉州高等职业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常态下,人才供需关系发展有了显著的变化,这在文科毕业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提出了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通过用人单位调查和文科毕业生近三年就业去向分布情况,提出从社会需求视角下提升文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路径,并从政府支持、企业需求、高校育人、学生发展不同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群策群力。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到2014年中国GDP增速放缓,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阶段出现根本性转变。GDP高速增长的经济周期红利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也必将形成银行业"新常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更是面临严峻挑战。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当前就业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特色人才,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从微观到宏观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系统,改变就业、增长、收入分配等的运行轨迹。梳理技术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深化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认识,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路径和结构效应,同时,也可以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无就业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较多的特色,通过这些改变的特色逐渐形成"新常态"。金融行业在资金融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自身发展也在发生变化,金融的整体生态也在发生质的改变。本文对"新常态"发展形式对金融经济产生的影响作出相关探讨,经营风险特征、结构改变等不同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的出现能够营造出新的金融环境。在新常态发展模式下,一定会对金融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中国金融业应当根据"新常态"的理念进行合理的改变,采取恰当的方式来推行"新常态"的发展形式,从而让经济和金融能够很好的适应,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处于"新常态"背景之下,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也不断升级优化发展,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由之前的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开展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篇论文主要论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以期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国旅游世界化进程下,旅游院校纷纷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带来的一系列旅游新常态也必然要求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革。本文立足于经济"新常态"视域对新形势下的旅游业新常态进行阐述,剖析了当前旅游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举措及存在问题,旨在探索全新的"E"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