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入手,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专业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报告,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了培养目标,然后阐述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设计思路,结合"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一系列实施建议,论述了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体系的具体方法与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入手,提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融合: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相融合,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员工岗位的晋升相融合,实际营销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其他专业稍显乐观,但同样不容大意。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经历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市场营销毕业生博得一席之地,获得生存与持久发展,值得思考。而构建"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有竞争实力的营销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正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探讨"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视角下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在分析其可行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教、学、做、产"四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化机制而提出的"1+X"证书制度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高职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现实问题,结合"1+X"证书等级标准和要求,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企业实践项目为引导,进行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Unity引擎开发"课程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的知识素养、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自主探索能力、职业道德等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商务行业的蓬勃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全国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也日趋增多,但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不合理,专业定位不清、教学思路模糊。培养出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必须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对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并配合国家职业资格,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和实践性教学,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水平,适应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需要。本文就目前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小娇 《大众商务》2010,(1):182-182
近年来,商务行业的蓬勃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全国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也日趋增多,但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不合理,专业定位不清、教学思路模糊。培养出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必须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对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并配合国家职业资格,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和实践性教学,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水平,适应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需要。本文就目前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呈稳定上升趋势,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并不高。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高校电商专业建设需面对的问题。文章在分析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建立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岗位能力培养为根本,以"课程对应岗位/训练提升能力/比赛激发潜力"的模式制定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电子商务人才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许多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具有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需求、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对专业知识培养中学校与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直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用人单位应当走进高校,就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技能、职业岗位等方面的要求实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从而形成一个长久的、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困境进行动态分析与审视,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错位,就业指导不适应学生实际需求,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要拓展互联网思维构建共享教育生态系统,将就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构建"互联网+"时代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吕强 《全国商情》2009,(5):108-108,144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岗位需要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服务为模式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课程原有的学科体系,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职业性,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课程进行重组与创新,实行整体优化,构筑专业课程新体系,以实现教学环节与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他们很难在专业岗位上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即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直接原因就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广东高职商务文秘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就业岗位为珠三角地区私营企业行政类岗位.通过对珠三角中小私营企业的商务文秘从业人员情况调研,文章对商务文秘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重要程度、岗位晋升等进行了细致分析,也对构建以职业能力需求为主导的商务文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职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工作时,往往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性。本文从分析企业以及消费者对导游人才的需求入手,结合高职导游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岗位技能"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实施对策,把导游专业的教学与实训,从传统的教学课堂中解脱出来,为现代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导游人才架起了一座从课堂教学到导游实践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不仅要有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功能,还应该有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作用.为建设符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调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各专业的教师、学生、毕业生及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调查不同专业的岗位姿态并分类,调查不同岗位姿态专业群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分析总结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改革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在商务英语技能训练设计中引入项目教学设计,力求探索有利于学生"英语+商务+实践"技能训练的合理模式,以满足"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办学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内容,建立工学相结合的高职学生毕业设计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期间真实的生产现场和岗位技术,以技术应用和生产工艺改进为主线,真题实做,在培养学生岗位生产技术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同时,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总结生产实践经验,提出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的建议,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当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毕业设计教学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分析了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对基于职业岗位与就业导向的高职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工作能力和岗位需求不符,难以胜任企业岗位工作,在求职中面临较多困难。而现代学徒制正是针对该问题所推出的一种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即在校企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协作进行课程开发,秉持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以此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和课程改革要求,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证券行业机构的不断扩张,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对学生在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投资银行学课程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根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改理念,笔者分析了证券公司相关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投资银行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