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赫梦瑶 《商》2014,(45):199-199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刑法的角色和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人们对严刑酷法产生了强烈反对,主张刑罚轻缓的思想,这也成为了刑法谦抑思想理论之源。刑法谦抑思想也开始慢慢得到宣扬,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刑法谦抑思想对我国刑事政策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是刑法人权得到保障,也能弥补我国刑事政策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我国的刑法更具有人性化的一面,本文对刑法谦抑性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郝东升  旺娜 《商》2013,(8Z):185-185
一、刑法的谦抑主义的内涵 刑法的谦抑主义乃现代刑法三大价值理念之一。所谓谦抑,系谦让抑制之意。刑法的谦抑主义,又称刑法的谦抑原则、刑法谦抑性,在欧洲又叫刑法的辅助原则。作为源流,  相似文献   

3.
刑法是一种不得已的恶,轻则有涉行为人的资格、财产,重则有涉自由乃至生命,由此对于任何刑法(罚)的扩张,都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尤其在由传统社会向日趋和谐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刑法必须保持自己的克制和内敛.试图从犯罪圈的界定和刑罚限度的角度阐释刑法的谦抑性,对此进行反思和审视.  相似文献   

4.
《商》2015,(6)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刑法谦抑性是现代法治社会中固有的法学价值,随着各个国家刑法改革人道化的趋势的加强,我国刑法改革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今,我国政府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了保障人权的理念因此,我们对于刑法谦抑性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宇 《商》2014,(14):116-116
刑法的谦抑性是一种原则和精神,体现了“慎刑”的思想,要求刑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必须谨慎。近年来,醉驾行为泛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交通事故,对公众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社会各界对醉驾行为是否一律入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将从刑法谦抑性原则出发,认为醉驾行为不应该一律入罪。  相似文献   

6.
轻刑化,是刑法谦抑性的实现方式之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当今我国传统的重刑化思想仍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从刑法谦抑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轻刑化的内涵、特征的阐述,试图就轻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何文苑 《华商》2008,(11):56-57
在注重人权保障的今天,刑法谦抑以其独特的重要性,引发了学者们的积极探讨,它无疑对刑事立法和司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刑法谦抑的合理蕴含及其在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中的地位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劳动者工资被拖欠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围内,关于恶意欠薪入罪与否的讨论变得更为热烈.本文将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出发,认为恶意欠薪行为不应入罪,应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古云,"用药如用刑"。本文通过对用药的基本原则与刑罚基本原则的对比分析,找出其共同特征,提出了用"刑如用药"的观点;并认为慎刑(刑法谦抑、罪刑法定、节俭用刑)、量刑个别化(罪刑相适应)、刑罚及时性是刑罚的应有之义,特殊预防是刑罚今后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是遏制当前比较猖狂的职务犯罪和金融证券业等经济领域犯罪的有力武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针对金融市场秩序和惩处腐败的职务犯罪是刑法修订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刑罚量刑轻刑化的趋势下,对于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这两类犯罪,在修正案里却体现出了刑罚趋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李佳丽 《商》2014,(38):226-226
部门法种类多样,各自在不同领域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但仿佛唯有刑法最铁面无私,令人敬而远之;也仿佛因为刑法,人们才寻觅到生活在社会中的安全感。而这种种对刑法的直观感受,无不皆因刑罚而起。如果能透过刑罚这一关系看刑法背后最实质的博弈,刑法将更为自信地发挥其功能效用。  相似文献   

12.
刘淑莲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摘要]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制范围应当包括国有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行为。我国刑法在规制商业贿赂犯罪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有必要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行为方式及刑罚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穆丽霞  李小龙 《消费导刊》2013,(11):186-187
环境资源问题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资源危机,仅仅使用民事手段和行政手段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使用刑法手段对环境资源问题进行调控。我国环境资源刑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主要表现在立法理念保守、忽视刑法预防功能、保护范围狭窄以及刑罚设置不合理等方面。我们应确立人与环境和谐共赢理念及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共存理念,注重刑法预防功能,扩大环境资源保护范围,完善刑罚设置。  相似文献   

14.
陈斌 《商》2013,(12):200-201
近年来见危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各界对此类道德沦丧的行为深恶痛绝,同时学界对于见危不救入刑的问题产生激烈的争论。本文通过从刑法的道德品性、当代社会的风险等相关理论角度分析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尊重刑法谦抑性的基础上分析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可能性,提出立法设想。望有朝一日见危不救行为能在刑法的规制下有益于道德与社会。  相似文献   

15.
《商》2015,(51)
我国刑法的缓刑制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也是备受争议的,在理论和实践界一直存在争论,甚至一些发条的存废也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重点在于普通缓刑与社区矫正范畴的区分和战时缓刑之规定等。刑法的存在并不在于作出刑罚,刑法精神旨在通过刑法来使人们遵守法律秩序,这也正是缓刑制度的精神。本文探讨了目前缓刑制度的几个困惑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娄军峰 《商》2014,(24):174-175
税收谦抑性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伴随民主进程的逐渐加快、法治环境的逐渐优化应运而生的。这一观念必将深入人心,它将成为税收审慎立法、谨慎司法、慎重行政的指引灯,也将成为纳税人维护真身权益的后勤补给线。税收的谦抑性并非仅从刑法中的“谦抑原则”照搬引入税法,而是吸收刑法“谦抑原则”理念后的创新,它是国家税权适当收敛的体现,是对税收权威性的有益补充,是税收财权事权相匹配的理论完善。  相似文献   

17.
《商》2016,(9)
《刑法修正案(九)》修改的内容较为宽泛,其中废除了9个罪名的死刑,这说明我国在刑罚上在逐渐顺应刑罚轻缓化的世界潮流。本次刑罚修订有回应社会现实与时俱进的特性,总体性的刑罚较为轻缓并且宽中有严,贯彻并浓缩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刑罚调整兼顾了报应与预防的双重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18.
高春雷 《商》2014,(31):190-190
税法中讲究的谦抑性,和刑法中普通采用的“谦抑原则”不同。其产生基础具有自身的特质,可以说是天然具备的,在税收过程中,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均体现的一种对税权的收敛和私权的敬畏之感。税法具有物质制约性,是体现税法谦抑性的主要原因。在税收过程中,在纳税主体之间进行均衡,通过利益群体的均衡,丰富了税法的谦抑性内涵。而作为法治的税收国家,“谦抑性”应当作为税法的价值理念予以推崇,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予以坚守。  相似文献   

19.
贺克宏 《中国市场》2014,(48):211-212
网络犯罪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犯罪形态,从犯罪数量到影响范围均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然而,我国的刑法立法却不甚完善,无法实现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有效规制。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当前我国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当中所存在的缺陷,并立足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提出若干对策:选择适宜立法模式;确立刑事管辖原则;扩大网络保护范围;完善刑罚体系设置。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九)》第一条规定,在刑法第三十七条中增加关于职业禁止的规定。从法律解释方法的角度分析,此条款是对非刑罚处罚的补充。这一规定逐步扩张了非刑罚处罚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对原有非刑罚处罚措施的补充,使得刑罚方法与非刑罚方法的衔接性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刑罚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