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贫困的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衣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决持久性的贫困。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公布的贫困标准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了中国农村贫困标准及贫困状况。在此基础上,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贫困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对现有文献的估计方法和观点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现行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与"1天1美元"标准比较接近,与"1天1.25美元"有一定差距,现阶段逐步提高的扶贫标准符合中国贫困和反贫困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的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农村贫困监测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OLS和Logistic模型)来识别与农户贫困和家庭福利状况高度相关的预测指标。我们发现,无论是OLS模型还是Logistic模型,都可以准确预测50%以上的贫困家庭。Logistic模型在准确预测贫困家庭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在选择合适的概率切割点后,预测的准确率可以达到70%以上。我们还发现,要准确预测极端贫困人口是十分困难的。在实践中,较高的贫困线有利于提高预测和瞄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进城后的反贫困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其贫困主要表现在群体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具体表现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心理贫困,知识贫困四大方面。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必然导致心理贫困,而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心理贫困又可归因为知识贫困,即知识贫困已成为农民工最大的贫困和贫困的根源。就此,本文进行了农民工进城后的反贫困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举措予以破解。加快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最终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的文献分析,对20世纪90年代两国的贫困缓解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两国在缓解贫困的路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发现自从自由化改革以来,中印两国的绝对贫困水平已经降低。然而,两国的贫困分布都是不均的,不公平程度在增加,贫困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地区和群体。由于两国都在进行经济改革,对缓解贫困中的这些共同的行为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多维贫困为研究主题,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多维贫困的相关研究,归纳和整理学界围绕多维贫困在理论内涵、评定标准及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为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立足国家共同富裕的宏观愿景,从缓解多维贫困的视角下持续开展探求富裕道路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也对林场、林区等特殊的资源型地区改善职工及居民生计,享受国家改革发展红利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增长乏力、资源开发遇到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开发式扶贫必须实现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向以农户人力资本开发为重点转变。本文利用宁夏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72个村720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分布的家庭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外部环境约束既定的条件下,家庭特征对农户贫困有显著影响,要进一步有效扶贫则必须瞄准贫困户,建立针对低收入群体、以提高农户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般认为总体的经济增长对贫困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可能大幅度降低贫困发生率,但也可能导致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更加恶化,而且这种可能的副作用会因地而异。本研究使用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作为测度贫困的三个指标,以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农业资源禀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特征选取两个样本,探索并验证农村地区人均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与贫困的三个指标变化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关系,并提出不同地区扶贫政策取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不同机构关于中国贫困状况的估计数非常不同,这给扶贫政策的制定造成了很大困惑。中国贫困状况不同估计数出现的原因在于使用了不同的贫困标准。本文从产生背景、测定方法、测定指标、测定结果等方面对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反贫困成就举世瞩目,当前的反贫困模式和制度框架也面临着转型.本文试图从系统性制度设计的视角,基于贫困的性质与根源的深入分析,对中国的贫困重新作出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贫困的系统性制度框架.同时指出,区域性的族群贫困已经成为我国贫困的焦点问题,民族地区的反贫困需要扶贫主体的多元化和扶贫模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是我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贵州的贫困根源在于农村的贫困。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对贵州农村的贫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农村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产业发展缓慢、固定投资不足、教育发展滞后等,贵州农村实现反贫困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为此,必须调整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教育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贫困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目前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目前贫困标准存在的问题,得出必须调整我国目前贫困标准的结论,提出新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并论述了新贫困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贫困问题治理由整体性消除绝对贫困向持续性消除相对贫困转变。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迫切需要对小农户能力贫困现状做系统的梳理与评价。为此,聚焦小农户能力贫困现状,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从素质贫困、认知贫困、经济贫困、关系贫困、心理贫困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16.
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重视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部分地区仍然发展缓慢或者返贫现象突出。该文以贵州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从贵州麻山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低下、劳动力外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分析了贵州麻山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贫困陷阱,并研究了导致该地区陷入贫困循环陷阱的原因。文章以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了麻山地区存在的4因素贫困循环链,即环境要素制约型贫困陷阱、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和人口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文章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现有理论基础,提出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最后,总结了摆脱困境的5条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精确瞄准贫困县目标,全方位剖析贫困原因,精细划分贫困层次,文章将贫困县的概念从一维拓展到多维,提出了多维贫困县的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量化了新疆多维贫困县的程度,分析了贫困县特征,准确的定位了新疆极端贫困的县,为有效制定扶贫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贫困人口脱贫是一项长期而又重大的任务,摸清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是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分析青海省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情况,得出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方法]文章在GIS软件和Geo Da软件的支持下,采用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洛伦兹曲线法来测度青海省贫困人口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使用青海省贫困人口等数据,在空间上对青海省贫困分布现状进行了刻画。[结果]通过分析得出:青海东部农业区和青南牧业区的贫困人口为两个高值区,柴达木工矿区贫困人口分布较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分布对比分析得出:柴达木地区贫困人口数最少,贫困发生率也是全省最低的区域;东部地区贫困人口分布是全省最多的区域,但因其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低于平均贫困发生率;三江源地区贫困人口数分布较多,因其人口基数较小,该区域为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计算结果得出,青海省分县贫困发生率Moran'I指数为0. 572,检验结果显著,说明全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存在着正相关性,说明贫困发生率相似的县域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结论]青海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总的特征,根据计算所得结果将全省划分为5种贫困类型区域:消除贫困区、一级贫困区、二级贫困区、三级贫困区和四级贫困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对各贫困区贫困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成为未来反贫困工作的核心。而自然灾害的冲击,是其重要的风险因素。本文首先在理论上详细探究了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2010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FGLS和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自然灾害显著地增加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从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的异质性分析来看,政府补贴、多元经营、高受教育程度能够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在更换贫困线及脆弱线标准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家庭收入因素是自然灾害影响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农户健康、交通运输因素次之。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要重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监测,加大保险力度及完善路面交通体系,并倡导农户开展多元经营、提升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