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视角来研究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福建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长远价值及意义所在,接着介绍了福建省农村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现状,然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福建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现实条件进行剖析,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扩大其职能,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启动综合整体优势,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系 相似文献
3.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在推动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民俗文化产业又是整个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本文主要针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农村教育与农民职业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民职业转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农民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的基本内涵是减少农民数量即使农民跳出“农门”,实现职业转化。这也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是我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农民职业转化,从根本上说,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改变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实现向产业化、商品化… 相似文献
6.
开发山地资源兴办绿色产业加快黔东南州农村经济发展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局廖臻瑞黔东南州位于贵州东南部,居黔东高原向湘西丘陵及广西盆地过渡地带。全州共16个县市,其中有13个县为贫困县,是一个边远的贫困山区。据1996年农业区划资料,全州土地总... 相似文献
7.
8.
浅谈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和魅力,具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但在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三峡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为顺应"文化旅游热"这一形势,提高三峡旅游的档次,增加三峡旅游的吸引力,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发展三峡民俗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9.
目前,自治区和兵团范围内只有零星分布的产业集群,整体尚处于培育的起步期,因此,有必要客观分析兵团产业集群现状,以此从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等方面探求兵团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满足农民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农村地区加大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农村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传统民俗文化引入其中,使得农民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保障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成效。基于此,探析了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具体应用,对文化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文物资源的特点及文物旅游的关系,提出加快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及对策,以促使我国文物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为振兴旅游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论农村向市场经济转化中的矛盾杨文勇农村向市场经济转化中诱发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是利益问题。各利益主体保护或扩张自身的利益,必然加剧相互间的利益摩擦。这种摩擦,构成了农村向市场经济转化中的矛盾运动。其中的主要矛盾,对农村向市场经济转化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昙华乡位于大姚县境北部,距县城44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乡总人口7190人,其中彝族6228人。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昙华,历史悠久,民俗独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祥地。彝族传统节日插花节名声远播,彝族文人高香映的摩崖镌石、拉乍么古墓群的浮雕技艺精湛,形态逼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彝族民俗文化,是昙华最具魅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1世纪产业转型对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视角,探析农村休闲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将第一与第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提出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应利用自身优势走出困境,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系列旅游产品、开拓市场宣传等方面实施优化发展策略,从而提升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党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为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据有关资料,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比1980年增长了30多倍;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正是依托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势头,在农村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农村资源产权制度的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农村资源是地区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西北地区是我国农村资源富集地区,也是农村资源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二十多年以前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给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制度环境。但是,当时的经济体制变革并没有配套以完整的、相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新兴产业,在城市和农村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就农村而言,巴蜀地区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明显,具备了深度产业开发的基础条件。从产业的角度,巴蜀地区的农村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特色农业资源、自然景观、古镇、民俗文化和世居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五大类,这些文化资源的乡土性、休闲性和生态性特质正是巴蜀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立足于资源特质,采取资源整合和以城带乡等开发策略,是巴蜀地区农村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加快灌河开发、是苏北经济腾飞的重要举措。本文从4个方面分析了灌河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加快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