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及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沿江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继沿海特别是华南地区高速发展以后,以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建设为契机,长江流域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开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成功的突破可贵的开端重庆市大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纪实张人庆重庆市农垦总公司抓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和重庆市行政区域规划调整的机遇,从战略高度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综合开发利用长江三峡库区渔区资源,利用长江沱湾发展江河网箱养殖,一方面为全市渔业产业化经营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在今天的中国,水利工程专家同生态专家似乎已经成了天然的"敌人"。2013年有关"长江生态系统崩溃"的问题,再次引发了这种对峙。长江,作为中国和亚洲第一大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而对长江的开发也在近年达到高峰——除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它还直接体现在金沙江等上游梯级开发问题上。  相似文献   

4.
《水利经济》2009,27(5):74-74
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三峡工地又传捷报。2009年8月29日,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正常蓄水(175m水位)验收顺利通过。这次验收是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负责的最后一次验收,也是三峡枢纽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前的一次全面检验。  相似文献   

5.
一、旅游开发管理考察的主要收获 2006年11月18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赴“九寨沟、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管理考察学习,真切体会到了这些地区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看到了丘北县旅游业的差距,引发了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6.
川滇藏接壤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滇藏接壤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矿产、水电等资源富集区。跨世纪前后,我国将着手开发本地区丰富的矿产、水电资源,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生产基地。在长江领域遭受特大洪水袭击之后,在上游地区严禁开采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森林资源,已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川滇藏接壤区的矿产资源状况和区位特征,提出了开发本区矿产资源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文章最后指出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布局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巫溪县境内,地处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的小三峡大宁河的源头。坐落在“奉节—巫溪—巫山”旅游金三角上,园区总面积2.42万公顷,是一个风景资源奇异、区域环境质量优良、开发利用条件好的生态旅游胜地。公园主体部分位于中山一亚高山台原之上,东西长33公里,南北宽18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04万公顷,草原面积1.34万公顷林草覆盖率为98%。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环境古  相似文献   

8.
政府协调 企业开发:库区农业移民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协调企业开发——库区农业移民的新思路胡海林赵长保随着长江三峡顺利截流成功,工程建设转入实质性阶段,113万库区移民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以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国华兴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一种“政府协调、企业开发”新的开发性移民模式已在库区出...  相似文献   

9.
三峡明珠──宜昌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历史上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于世。宜昌地域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山水壮美,资源丰富。举世瞩目的葛洲坝工程和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位于该市境内,是全国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目前,全市的水运、公路、铁路、航空...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海岸带资源丰富。本文根据连云港海岸带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今后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区资源丰富多样,但今后的开发重点应该放在港口、旅游和海产养殖业。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使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夏橙比赣州地区其它的橙子品种具有一些比较优势,晚熟特性可以与其他品种错开季节销售,品质也较好,当前在赣州地区有小面积种植,评估夏橙是否在赣州地区大面积种植,对防范大规模种植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夏橙要求的种植条件出发,通过赣州地区17个气象站40年资料与各个气象站的海拔建立了大于等于10℃积温与海拔关系模型,利用ARCGIS软件和赣州地区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分析赣州地区各地理信息网格点上热量条件,进而确定赣州区域内满足夏橙种植的热量条件,还分析了各站的极端气温、水分、日照和土壤情况,是否有利于夏橙种植。[结果]从土地类型、积温、日照、水分条件和土壤条件来看,赣州大部分适宜种植。从极端最低气温和历史性积温来看,赣州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只有个别小气候区域,极端低温达不到零下3℃的区域才能种植。[结论]夏橙不适宜在赣州地区大面积推广,只适合在个别小气候环境适宜的区域种植。有待于未来培育耐低温的品种,才能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枯竭,这类城市遇到了很多问题。作为资源型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核心,矿业经济城区应该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加速推进本区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具有系统性、开放性、长期性、地域性、创新性等特点,建议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的经济转型应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物流中心,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建设农牧产品基地,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广东的生态农业类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明清时期广东出现了基塘农业、稻田养鱼、稻田养鸭、黄掠蚁防治柑橘害虫、植物农药防治害虫等生态农业,还延伸到近现代。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代华北乡村教育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起东 《中国农史》2003,22(1):99-106
近代华北的乡村教育,经历了由旧式教育至新式教育的转变,其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式教育曾经对古典文化的传播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近代,它已极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了新式教育的障碍。新式教育是在同旧式教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也是农民对新式教育由敌视到接受的过程。总之,近代华北乡村教育仍然相当落后,要使乡村教育有重大发展,关键在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以及转变农民忽视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村土地逐渐细碎化等问题导致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区,且区域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以北京市13个郊区县为研究对象,从农村人口结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设施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等6个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了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了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评价北京市“一村一品”的发展竞争力,明确北京市“一村一品”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北京市“一村一品”更好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地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文章选取质量因子、规模因子、效益因子3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北京市“一村一品”发展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2017年北京市9个区县的“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各区县“一村一品”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密云区、大兴区和延庆县在“一村一品”发展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区县; 在“一村一品”发展规模及潜力方面,平谷区、顺义区和密云区优于其他区县; 而在“一村一品”发展效益及潜力方面,房山区、延庆县、顺义区较其他区县有更好的优势。[结论]北京市各个区县“一村一品”在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研究指出北京9个区县“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北京市郊区“一村一品”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典型省际边缘型城市—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特点深入分析,认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产业支撑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需求空间小、消费需求拉动能力不足和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即生产性服务业型集聚区、服务外包型集聚区和总部经济型集聚区等3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花生是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所在地域附近农业的特产和经济收入的命脉;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秭归生态实验站地域的脐橙,是库区农业的特产和经济收入的命脉,也是库区高山峡谷绿化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的好办法。气候因子对花生—脐橙两大经济作物的负面影响极大;根据两大经济圈的现实气象资料和实地观察,探索了生态网络气象数据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re more vulnerable than others to poverty and exclusion from key services, such as health and education. Consequently, they particularly need social protection, yet may have difficulties accessing these programmes.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need for, and inclusion in,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mes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in three districts in Tanzania. Using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our study finds that although the need for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mes was higher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is was not matched by higher enrolmen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ere aware of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mes in their area but were not targeted specifically, and benefit packages offered by the programmes were not adapted to their needs. Modifying mainstream social protection schemes to be inclusive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ay therefore b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ddressing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s, including those set out in the recently adop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Goal 1, target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