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倩 《魅力中国》2014,(15):194-195
爱为师之魂。只要有爱。到处都充满温暖和希望。师生间也是如此,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重要因素。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正如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才会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只有用“爱”消除师生问的隔阂和误会。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爱戴,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进一步产生爱的火花,才会有教育育人的源泉和动力。这种动力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情感在美术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美术课的灵魂所在。也可以这么说,美术教育即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必须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要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好处.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好处。因此,“爱心教育”要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2.
王翠霞 《发展》2011,(10):176-176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3.
刘坤段 《魅力中国》2010,(9):100-10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老师,你爱学生吗?相信每位老师都会自信地回答:爱。诚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到底怎样的爱才算是真正的教师之爱呢?王老师是学校领导一致公认的好老师,她的教学成绩在同组中遥遥领先,经她教的学生即使英语再薄弱,成绩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师本课堂”特征及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依靠学生、要突出学生学习、突出学生之间合作、突出学生探究等“以生为本”的职教课堂理念,指出“以生为本”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课堂教学文化,倡导将职教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动力。  相似文献   

6.
何莎 《西部大开发》2011,(10):33-33,112
随着高中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处在城市周边的农村高中学校,普遍面临着优质生源少,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教育不得法,且留守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增多的情况,这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在学校,老师就像学生的半个家长,老师面对这些农村学生,要用爱去呵护他们,正所谓“爱”之所至,金石为开。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自觉给学生爱,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能起到非凡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着与老师“顶牛”和“唱反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对抗在中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成为我们实施教育、达到教育期望的一大障碍。克服和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相似文献   

8.
魏小山 《魅力中国》2010,(31):401-401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笔者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在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教师的做法: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要关注学生资源;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9.
爱的力量     
孙益忠 《魅力中国》2010,(17):281-28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求上进的愿望,只是以为他还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土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爱护下长大成才。  相似文献   

10.
孔德莉 《魅力中国》2013,(12):11-11
高效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点,小学语文老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高效听课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初高中时期跟上老师的课程。高效课堂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课堂上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邵琴玲 《魅力中国》2010,(22):209-209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教育恰恰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目标,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老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握课改实质,寻找最佳切入点,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2.
刘毅  袁铌  宗岚 《新西部(上)》2010,(2):135-135,137
传统的“诊治式”心理教育注重学生个性上消极因素的消除,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高校应用“积极”的理念引领贫困生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构建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互助、自助相结合的心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慧蓉 《发展》2011,(5):141-141
“问题情境”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正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思源于疑,我们应当让课堂存在“问题”,用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去引领学生探究。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苏兵 《魅力中国》2013,(11):206-206
班主任的工作是复杂、细致、乐趣无穷,对学生的建康成长影响重大。所以,有人说:“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教育专家”。要当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就必须掌握班主任工作艺术。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笔者对此有深刻认识与体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神奇而伟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刘红帆 《魅力中国》2013,(22):157-15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们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课程,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胡文波 《魅力中国》2014,(15):144-145
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中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而其中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不仅如此.国家还为中职生的成长成才打通了“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为中职生打通了“专升本”的深造通道。一方面是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很多学校对于中职学生培养的苦恼,在这方面,一线中职老师更是深有体会.中职生源普遍是初中成绩不好,被中考淘汰出局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大多不好。而且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选择中职也多是由父母代办.他们本人对中职并没有多少好感,甚至排斥,所以给中职学生上课并不轻松。一些中职学生到了新的学校后。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迷失方向,对于课堂教学更是浅尝辄止,逐渐放弃,但是课堂教学对于中职生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存在很大的矛盾.中职老师要如何改变课堂才能把学生吸引住,这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就该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王高升 《魅力中国》2014,(10):134-13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其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教育的对象要有情感--爱学生。爱是做好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深深地热爱学生,视生如子,胸中时刻装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教学生之所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相似文献   

18.
陈美兰 《发展》2009,(11):86-8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没有爱的教育将会只是枯燥教育,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情感教育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赏识、信任和期望等等。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以“爱”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邸文龙 《魅力中国》2010,(18):91-91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拔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程艳飞 《魅力中国》2013,(10):129-129
一、对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的反思现在许多学校还基本沿用传统“三步式”作文教学模式,即“老师命题一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在这一过程中,首尾是老师,中间是学生,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老师命题”而言,只是老师“一言堂”,没有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自然也就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把“老师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把学习主体的学生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