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品质。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教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但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这些问题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检讨,探讨原因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2000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同志在总结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时,指出把扶贫开发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大力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贫困地区的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者素质,这是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基础。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表明了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要依托这个历史的机遇,迅速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从而为全国的扶贫开…  相似文献   

3.
王晓丽 《魅力中国》2013,(31):145-145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改革逐步深化,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相比,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有较大差距,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治贫治愚的根本之策,是我国整个扶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扶贫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扶贫理论的发展,针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多元合作机制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聚八方之财,兴办大教育”、“教育优先发展”等口号响彻神州大地,甚至现在也仍然在大力地宣传着。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经济、观念等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地区,人们对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奢望,一种愿望。到20世纪末,中国85%的地区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15%的地区,主要在西部农村地区。在西部,义务教育普及率最高的也仅为76%左右。西部农村教育的落后程度让人震惊、让人心痛,也让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为之焦虑。然而,究竟路在何方,还有待于关心教育事业、关心西部农村的人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七五”期间,江西省老区、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解决特困户温饱问题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我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结论实事求是地对我国现阶段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做出了客观判断。加快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这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贫困地区,如果等到经济发展起来再发展教育,可能已经延误了几代人,而且经济最终难以得到发展。应该说,贫困是经济上的一种外观表现,人口素质低是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对贫困地区,项目上可以引进,资金上可以调拨,但人的素质是引进不起、调拨不来的,所以治穷必先治愚。不兴教,穷根难断,越是贫困,越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劳动素质,应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治富的根本措施来抓。  相似文献   

9.
贫困地区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初析□谢建社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在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水平,而且还要有效地提高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多层次的合格人才。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少年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茂林 《乡镇经济》2006,(10):20-23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深入研究西部反贫困,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从西部农村贫困的形成机制与原因上看,与西部农村贫困相伴随的是西部农村教育的总体落后.因此,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木  邵猷芬 《老区建设》2013,(13):27-30
贫困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梦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是13亿中国人实现共同发展、共享改革成果。从理论逻辑到现实需要,都必须解决好贫困问题。帮助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这是美丽的梦想,这是甩掉千年旧梦的起点。然而,梦想的实现取决于梦想是否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梦想还是空想、幻想,同样取决于实现梦想的机会和条件。近年来,吉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扶贫工作的不同目标,这些目标始终以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不同阶段不断赋予扶贫工作新的内涵,既始终得到了干部群众、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支持,有效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力量,也把扶贫工作密切融入了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使扶贫工作拓展出了广阔的空间,为贫困地区百姓实现脱贫致富的"个人梦"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并搭好了平台。  相似文献   

12.
朱克雄 《发展》2003,(6):71-7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九五”以来,是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198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目标,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目标,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现在正在向稳定解决温饱和小康目标迈进。平凉与全国总体小康的距离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据统计,2000年全国人均GDP是854美元,甘肃省467美元,平凉322美元。平凉同全省相比,相差145美元;同全国相比,相差532美元;与全国总体小康目标800美元相比,相差478美元。此目标全国2000年已经实现,若按平凉“十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9-10%的发展速度来计算,需要将近10年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突出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尽早实现小康目标。一、统筹城乡发展,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发展农村工业增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但与大多数地方相比,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仍然十…  相似文献   

14.
"我省经济欠发达而又具备后发优势的基本省情没有变,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加快发展."这一结论性意见是我省明确目标的基本点,也是我省确定建设西部强省目标的总体背景.  相似文献   

15.
尚煜 《北方经济》2005,(7):39-40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了五年,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出一批能够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具有竞争能力和高效运转能力的企业组织,并以此带动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例失衡.尤其同江浙一带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甘青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制度创新、组织重构,必须坚持从民族文化的背景进行考虑,只要将视角落在民族文化的层面上,以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为前提,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扶贫战略,从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祝玉峰  赵茂林 《特区经济》2006,213(10):286-287
针对我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战略模型的构建要动态地调整为与之对应的从平面型到立体型的转化过程,“教育反贫困”是指通过教育对人的素质和发展技能进行全面提升,斩断贫困的累积循环因果链条,从而实现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省经济欠发达而又具备后发优势的基本省情没有变,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加快发展。”这一结论性意见是我省明确目标的基本点,也是我省确定建设西部强省目标的总体背景。  相似文献   

19.
西部贫困地区发展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通过理性思考提出在一个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的西部贫困地区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要有务实的办学思路、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的教育目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开放的教育模式、市场化的专业设置、多元化的师资培养、基础性的教育质量、生态性的文化建设,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甘青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制度创新、组织重构,必须坚持从民族文化的背景进行考虑,只要将视角落在民族文化的层面上,以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为前提,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扶贫战略,从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