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界》2007,(6):63-63
赞助体育赛事是各大啤酒企业普遍采用的营销手段,尤其是奥运会,更是被啤酒巨头们奉为最佳商机,当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都决定走常规的奥运营销路线.雪花啤酒没有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采取颠覆式的非常规奥运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喝啤酒,看奥运”。体育和啤酒本身就是的天作之合。如果说企业不知道为什么要参与奥运营销,那还情有可原,因为企业的战略以及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那一步。但如果一个企业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奥运营销,却一定要凑热闹,那这个企业就很危险。  相似文献   

3.
世界瞩目的奥运盛会在国人的呐喊声中渐渐远去。当人们在细数各国奖牌的得失时,奥运赞助商却忍不住摩拳擦掌,为品牌营销而努力。翻开北京奥运赞助商的名册,我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体育赞助的老“东家”——啤酒公司,竟同时有三家:百威、青岛和燕京。在奥运的同一片屋檐下,让我们来看看国内外两大啤酒巨头“百威”和“青岛”是如何把握奥运商机的。  相似文献   

4.
对战奥运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小明 《广告大观》2007,(2S):55-56
随着08奥运的临近,体育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拥有了空前的关注度与曝光率。联想、海尔、恒源祥、强生、中国网通、中国银行、青岛啤酒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加盟。奥运营销成为企业实力的证明,营销的利器。但是,付出了高额的成本,面临的当然是沉甸甸的营销压力。因此,如何将奥运赞助落到实处,如何有效运用奥运赞助权益,如何使奥运赞助权益最大化又成为奥运赞助商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2007年注定是奥运赞助商们无法回避的岁月,同时,2007年还是非奥运赞助商用创意和执行进行“雪耻”和“证明”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余言 《中国品牌》2012,(8):35-35
燕京啤酒要争"罐"军了!作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在今年伦敦奥运会之际,燕京啤酒却放弃了成为奥运赞助商的机会,选择了其他的奥运营销方式。4月26日,燕京啤酒集团正式成为中国乒协官方合作伙伴,全力支持中国乒乓健儿出征伦敦。对中国观众来说,乒乓球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比赛项目之一,燕京啤酒将自身品牌与乒乓球项目捆绑在一起,显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抢着一起奥运,大家都使出自己的独门绝招,就啤酒而言,青岛、燕京、百威做了奥运会的赞助商,雪花啤酒反其道行之搞了个非奥运营销,珠江啤酒呢?它也有行动,那就是赞助中国篮球队。  相似文献   

7.
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2008年8月8日,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青岛、燕京、百威、雪花等啤酒品牌也集中在为期16天的奥运欢腾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品牌传播大冲锋。虽然这样的品牌传播大战在奥运会开始之前就被点燃,但在奥运会开幕伊始,精彩的赛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之时,这样的传播才真正到达了高潮阶段。  相似文献   

8.
青岛啤酒从2006年开始点燃激情、到2007传递激情,现在该是它释放激情的时候了。按照青岛啤酒的奥运战略,2009年还有演绎激情的营销篇章。这些“激情”都源于奥运。  相似文献   

9.
王慧 《中国品牌》2008,(7):68-69
同在奥运营销的舞台之上,同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身份,百威与青啤都想抢得头彩。作为青岛啤酒而言,希望通过北京奥运会确立其在全国啤酒行业老大的地  相似文献   

10.
代莉 《广告大观》2006,(7S):70-71
近来,华润集团旗下的雪花啤酒推出的夏季营销新战略,备受业界人士关注,主要是因为其向外宣称的所谓“非奥运营销”战略。据其内部人士声称:“雪花啤酒要推行‘非奥运营销’战略,并以特有的方式来体现对奥运的支持。”对于雪花此次的“非奥运营销”战略,业内意见不一,有的赞赏其向来不同寻常的营销战略路线,  相似文献   

11.
王亦寒 《广告导报》2006,(12):49-51
在奥运赞助商纷纷争抢奥运花环的时候,作为非奥运赞助商的雪花啤酒大胆出击,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2007,雪花毅然选择央视招标段,成为第一个在央视中标的啤酒企业。雪花差异化的产品和特立独行的营销,树立了雪花独特的品牌个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子商务》2008,(1):76-76
雪花啤酒没有掏钱直接赞助奥运,而是在广告中以球迷身份喊出“这比赛,有我们才行”。以后,又组织“勇闯天涯”等大型品牌推广活动——在全国组织啤酒爱好者活动,把雪花啤酒具备的草根运动形象推广出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青岛啤酒自开展体育营销活动以来的进展状况,分析了其开展体育营销的动因和目的,梳理了其体育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分析,总结了青岛啤酒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我国非体育企业体育营销的手段、促进体育营销的国际化、品牌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提出“非奥运营销”的概念,几年的时问让华润雪花啤酒的销量翻了十倍……这些营销壮举都与“侯孝海”的名字有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华糖商情》2001,(32):26-26
在北京九力营销顾问有限公司进行的调查中,约有2/3的受访者表示最经常喝的品牌是“燕京”啤酒,其次约有1/10的受访者表示最经常喝的是“青岛”啤酒,其它品牌的提及率均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6.
“营销同质化”的时代,仿佛一切创新与突破都变得艰难。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既植根于雪花历史以来的消费者价值观,又巧打世界杯,直奔奥运会,堪称“一石三鸟”,给当前沉闷的啤酒营销界掀起了几分激情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自2006年5月16日起,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广告片“啤酒爱好者”篇开始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相似文献   

18.
“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这样大胆的广告语就是m自雪花啤酒之手,潜台词就好像是在说:“我们没有赞助奥运会,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没有赞助奥运会。而且还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非奥运”营销的战略,雪花啤酒表示。“非”奥运营销不是“非”奥运。  相似文献   

19.
L啤酒这一案例在中国绝不是少数。是进?是退?L啤酒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笔者认为L啤酒举棋不定是等死,盲目进攻则是找死!L啤酒最明智之举是选择战略的撤退,调整发展战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市场周刊》2001,(16):16-17
上海,这个中国啤酒品牌最集中的消费城市,最高峰时世界顶级品牌和本土实力品牌皆云集于此,有50个左右的品牌在市场上混战。然而在啤酒这个微利的快速消费品市场,不少品牌都被毫不留情地赶了出动。一些上海啤酒厂商近几年日子简直过不下去:曾经连续十年稳居沪市头牌,号称“金身不破”的力波啤酒,最近干脆改换门庭,改了个新名字准备再起炉灶;澳洲的富值达啤酒,在上海一注就下了几千万美元,却差点落了个血本无归。至于嘉士伯的断腕撤退,号称“打响了外资撤退的第一炮”,却让青啤不费吹灰之力捡了个大便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