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西部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想迎头赶上,必须不断识别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创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资本要素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动力,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重要因素。资本在地区间流动,是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本、并且通过资本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形式。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形成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样一个类似于“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循环关系,探讨出我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间经济差异变化的影响,并对促进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和推动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环境、技术水平、历史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等,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深入研究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中西部地区更加发达,GDP生产总值也相对较高,区域间经济差异较大。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性的轮轴式网络结构和非均匀的创新资源分布导致集群内不同的创新行为。本文结合Ucinet6.0软件分析轮轴式网络结构对集群内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传播、扩散的影响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创新行为差异,并提出利于此类集群创新的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凌峰 《现代商业》2011,(29):77+76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在当前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碳的排放,低碳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可能会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从经济发展程度和碳排放之间的库兹涅兹曲线关系,结合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程度,探讨低碳给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地区间资本流动的分析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瑞  杜跃平 《商场现代化》2005,(35):205-206
资本要素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动力,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重要因素.资本在地区间流动,是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本、并且通过资本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形式.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形成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样一个类似于"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循环关系,探讨出我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问经济差异变化的影响,并对促进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和推动区域问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我国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制度层面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倾斜性的区域政策,90年代中期之后,市场的负面效应使之加剧。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职能,实现区域间体制环境的统一,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又要努力实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吕晶 《计划与市场》2002,(11):18-19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和布代尔增长极理论认为,在经济空间里,存在着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或向心力,从而产生相互联合的一定范围的“场”,并总是处于非平衡状况的极化过程之中。因此,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或行业和地区,按照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原因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和城市集聚和优先发展,从而形成恰似“磁场极”的多功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就是发展极。它不仅促进自身发展,产生“城市化趋向”,并且以其吸引和扩散作用进一步推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所谓的“吸引和扩散”其实就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施的非均衡战略,使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的行政规制使得区域经济非均衡过程得以加速实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经济现象,诸如两极分化、贫富更加悬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无法真正平衡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以及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经济发展级"的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本文从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调适的角度,探索政府非均衡发展等规制因素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理,从而构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变革路径,推进区域发展从"非均衡模式"向"均衡模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吸纳金融创新的时滞效应及其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吴宏 《财经论丛》2007,(5):48-54
长期以来,对金融创新在中国金融市场扩散吸收中的时滞效应的认识往往归咎于微观市场主体缺乏吸收能力或竞争所致,而忽略了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所具有的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与金融创新国在金融体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相关率、产权制度、市场结构等因素上存在的结构性不均衡,发现异质性金融市场间的结构和金融工具比例的差异性对金融创新扩散可能产生的阻碍机制也是引发我国采纳金融创新扩散中出现时滞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核心边缘理论的逻辑前提是相邻区域发展中存在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间通过"极化"、"扩散"效应,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便于俄方承接中方的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利用黑龙江省大农业优势发展对俄农业可以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黑龙江省通过涉农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平台、流通渠道及控制手段的扩散,可有效开展对俄农业开发,通过农业品种、资源及多功能性的统筹,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地区经济增长,进一步拉大地区差距,对于整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不利的。文章采用中国1992-2005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研究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文章的重要发现是,外商直接投资并未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节约能源的诱致性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研究了服务外包与区域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根据我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8—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转型经济环境中,服务外包会加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带来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而且,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服务外包的影响作用,要比服务外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试图通过服务外包业务带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亦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吸引外包业务更合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来,各地纷纷加速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但与国外相比,其进程与成效差距颇大。纵观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各地应大力营造区域内特有的创新文化氛围,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集聚效应,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推动国内区域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非仅有利而无弊,也决非越严越好,取决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将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在鼓励自主创新、吸引FDI与促进国际技术扩散中权衡,并且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各区域也要求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如何与目前多边性、双边性国际知识产权协议相适应、又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是不均质后发大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选择和运行所面临的多重困境.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的耦合,与技术创新网络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文化氛围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耦合,与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政府体制的耦合。文章提出,产业集群应以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8.
倪外 《商业研究》2012,(9):26-30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要素已由传统的经济要素,向碳排放权、交易权等生态环境要素、区域公平与发展共享等民生、民权要素转变;区际关系由传统的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式关系,转向基于创新合作的水平式关系;区域发展由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区域低碳发展路径具有多样性,包括全球行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域系统优化,区域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红  谢愚 《商业研究》2012,(9):36-42
通过建立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本文讨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并根据模型的截距项的差异,将我国的创新能力划分不同的研究区域,对各区域的创新能力及各自的影响因素进行再回归,发现导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创新模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验证了一国的发明专利对该国贸易出口的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中日两国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的创新活动对该国的贸易出口促进作用比中国更显著。这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对该国的贸易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数据的比较显示,中国在自主知识创新方面同日本相比,差距是显然的。积极发展和完善我国创新系统,大力培育以知识优势为核心的国家竞争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