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创新型企业的传统空间区位,也在改变以往以商业和商务办公推动中心城区更新的传统路径。基于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典型实践的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层面,相对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中心城区完善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创新企业集聚带来额外收益,同时地方政府推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降低了创新企业集聚中心城区的成本;地方政府层面,创新研发用地是中心城区地方政府追求城市更新过程中,经过权衡的综合收益最大化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中心城区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新趋势塑造的中心城区复兴的新路径,对当前我国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以城区更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广平县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举措,经过深入调研,本着"加强外出流动人口的源头管理、过程控制、末端管理、均等服务"的原则,在本县流出人口集聚较多的、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驿站",使之成为流动人口的联系之家、宣传之家、服务之家、维权之家,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外出务工者的归属感、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析新型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周家高一般在理论上可以将城市化划分成两个基本类型:1、集聚型人口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中心区集聚,既包括人口从圈外流向城围内,又包括人口从远郊区流向城区。所以,在工业化以后的城市化,第二阶段就是大型城市带或大城市区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研究对象,使用街道层面的人口数据,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区位熵揭示流动人口居住分异格局;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讨流动人口居住分异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分布具有空间集聚性,城市近郊区是主要集聚地,深圳集聚效应最强;制度、市场经济、住房和个人及家庭特征4类影响因子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广州、深圳影响机制相同,北京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制度因子对上海、广州、深圳贡献程度最高,市场经济因子对北京贡献程度最高;影响因子在城市中存在非均衡性作用,发展滞后或行政区划较独立的区县,与其他城区相比,影响机制显著不同;制度和市场经济因子对居住分异交互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北京都市区2000年以来人口空间发展的新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北京旧城区人口整体实现了正增长,改变了绝对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加了人口疏解的难度.远郊区人口增速超过近郊,逐步演化为郊区化的主要承载空间,显示出远郊新城在集聚人口方面的吸引力.全局Moran指数显著为正且逐年减小,揭示人口的郊区化扩展,但2000以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局部Moran指数揭示高-高类型集聚区以旧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展,新增的高-高类型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和北部,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二环以内.低-低类型区分布于都市区的外围,并且向西部的门头沟区和西南部的房山区逐步集中.说明新时期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发展存在大范围的集聚和小范围的扩散两种趋势,即人口从都市区外围向近郊及远郊新城集聚,同时由旧城中心部分街道向外围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前,北京市人口已经高达1700万,其中仅流动人口就达510万.巨大的人流是商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奥运带来的国际大都市态势,也成为了北京商业发展的巨大推手.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将商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消费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认为城市消费集聚通过增加当地居民效用促进劳动力流入,且这种作用通过累积因果循环效应不断得以强化。基于2006—2015年城市经验数据,本文测度了35个大中城市消费集聚水平,并运用GMM模型、门槛模型对消费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消费集聚对劳动力流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作用具有显著门槛效应,即当消费集聚大于门槛值时,消费集聚才会对劳动力流入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市要重视消费集聚功能的发挥,提高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以吸引充足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发展以打造创意环境吸引文化创意企业为起点,经由集聚动力机制的推动来提高园区中各种创意资源的集聚。通过反馈动力机制,借由创意资源的集聚,改善园区的创意氛围,增强园区的创意辐射能力。在内层系统和外层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内层系统的创意资源集聚和园区发展升级通过融合动力机制的作用,使得区域创意服务体系得到完善。而创意服务体系的发展,不断满足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推动其快速成长,进一步促进创意资源的集聚,最终形成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不断发展的动力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面临新旧动力的转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地方公共服务逐渐取代传统的招商引资成为城市吸引要素集聚的关键驱动因素.在分析地方公共服务影响本地要素集聚的直接机制和邻近地区的溢出机制基础上,选取我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公共服务对要素集聚的影响.结果 发现:教育、医疗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均对本地要素集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不仅会影响本地要素集聚,同时也会通过空间溢出机制影响邻近地区要素集聚,且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溢出作用有所差异.地方公共服务对要素集聚的外溢作用带有局域性特征,主要在各自的作用半径内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人才集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集聚在其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将不断产生和释放集聚效应,这对人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由此更加注重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人才的集聚化程度。本文介绍了人才集聚,归纳了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国外人才集聚模式、人才集聚载体及人才集聚效应,讨论了人才集聚软环境建设,分析了产业集群、人才流动及其相关政策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人才集聚能力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体系视角下长三角工业空间集聚与转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以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及其所辖的一个近郊和一个远郊为研究对象,分析长三角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对不同远近区域的工业扩散趋势,从而把握和判断工业化和城市体系优化进程中长三角工业经济的空间集聚与转型.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3,73(2-3):176-190
I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mprovements to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n changes in location patterns of population in Barcelona, Spain between 1991 and 2006. At a census tract level, I verify and extend the finding of Baum-Snow (2007a) that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s cause suburbanization: (1) improvements to the highway and railroad systems foster population growth in suburban areas; (2) the transit system also affects the location of population inside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To estim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s, I rely on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ion that uses distances to the nearest Roman road, the nearest 19th century main road, and the nearest 19th century railroad network as instruments for the 1991–2001 changes in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highway ramp and the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ailroad station.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近20年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将中国流动人口研究的重点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流动人口概念体系、人口迁移的动机、人口迁移的障碍因素、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存的资本、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全国或区域层面的流动人口实证研究、流动人口管理的研究以及流动人口的空间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人口迁移的政策制定应建立在对流动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在京流动人口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对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和缓解老龄化压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多数流动人口在京居住依赖租房,房租是导致其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尤其城乡接合部地区社会隔离现象较为显著,大量流动人口未能有效融入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体系。首都的人口管控与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控”“收”联动,加强人口的有序流动,也要疏解与引导相结合,使流动人口的结构与行为更符合首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非典"与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改革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迁移规律入手,分析了"非典"流行期间,北京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认为这是执行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分立并行"管理体制的结果;提出了以"居住地人口管理"模式取代"户籍属地管理"模式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6.
杨晓华 《价值工程》2011,30(4):317-318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落后,市场化程度低,致使大量劳动力纷纷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西部向东部、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西部流动人口为经济的繁荣、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本文从近年来西部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和产生的原因两方面系统分析了西部流动人口的现状,并结合国情探讨了西部流动人口管理的公共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开发区--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居民化的居住特征,表现在居住场所集中于城市边缘,居住地更换频繁,居住质量差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缺乏.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健康和大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谐,有必要采取措施,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控城市人口规模,制定流动人口的居住标准,提升住房质量;增进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认同,;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居住融合.  相似文献   

18.
对"以专业化促集聚"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专业化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以人的劳动专业化、企业生产的专业化为基础而集聚形成的.文章分析了其特性和机制,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应实施专业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利用对大连市1017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程度偏低。从具体维度来看,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较好,而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其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的融合程度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户籍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分"使得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陈伟 《价值工程》2014,(18):193-194
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特点与实际需求,深入探讨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分别阐述了不同阶段管理模式的特点与作用,并对未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大胆假设,构建了一幅蓝图,希望能为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