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5)
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无残差的完全结构分解法(MRCI)和指数分解法(LMDⅠⅡ)分别从国家产业层面和我国地区层面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因素对我国及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效果及贡献率。分析发现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对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而我国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产出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产出规模效应对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地区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3.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及分解过程中,针对区(县)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有必要构建一套公平、科学的指标用于测度各区的能源需求。文章应用LMDI方法选取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城镇化率等9项因素对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获得各因素的贡献率,依据9项因素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能源消费的7项关键指标及其权重值,构建指标评价模型。进而根据城市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评价模型测度各区能源需求的综合指数,通过对比分析各行政区综合指数值大小和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将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能源消费分为高、中、低速三类增长区,可作为分解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间陕西省取得了跨越式的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其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测算了陕西省2002~2012年7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使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把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增量分解成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这五方面因素。研究得出,2002~2012年间除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皆为正。使用逐年效应角度观察,人均GDP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能源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产品,能源需求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常用能源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强度表示,前者表示二者之间增量的关系,后者则表示二者绝对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文将工业部门基于产值分为高、中、低产值行业,测算了兰州市2007—2016年9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碳排放增量分解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4种效应。结果表明,2007—2016年碳排放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的累积效应为正,能源结构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通过情景设置,发现综合减排模式效果显著,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把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动分解为钢铁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钢铁行业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2007年间钢铁行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率为4.87%,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6,钢铁行业经济增长和与能源消耗总量实现相对脱钩;如果钢铁产业在2020达到产能峰值,产能为9亿吨钢铁;只要保持钢铁能耗年均下降幅度在4.8%的水平上,可以实现将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零增长,将钢铁行业能耗总量保持在2007年的水平上。钢铁行业能耗强度的下降将主要依赖于各经济区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产能结构在各经济区之间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区能源消费状况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利用效率过低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专门制定了节能降耗战略。但是,由于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法规不完善,没有引起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节能降耗指标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在2006年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从此背景出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状况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地区能源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LMDI的我国能耗增长总量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对我国6个行业在1985~2005年的能耗增长进行研究,将总能耗增长量分解为3个部分: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过去20多年来能耗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我国能耗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地延缓了能耗总量的增长。本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安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250-253,271
利用中国国家和省市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平衡表统计城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结果显示,首先,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是主体;其次,城镇交通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潜力巨大,城镇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稳定;再次,城镇工业、建筑和交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中国30省市的面板计量分析表明,城镇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都有正面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工业影响最大,交通业和建筑业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1990—2013年的经济数据,构建了利率变动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联立方程模型。经分析研究发现,利率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有影响,但对整体城乡消费影响不大。利率变动通过收入变动也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消费,仅仅下调利率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合,共同管理和引导居民的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效地预测能源工程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小波分析在时域和频域上都有表征信号局部信息的能力,能够去除数据中的非正常成分,平滑奇异数据。本文通过与最小二乘法的比较与结合,选用d3小波,先利用小波分解与重构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处理,再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和预测,事实证明,比单纯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效果更好,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为巨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对能效消费的影响较小,因此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在总体上对于节能的影响较弱。进而提出,浙江省在第三产业中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倡导适度消费。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迪氏底数指标分解法,文章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劳动效率、人口数量对河南省2001~2010年碳排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均GDP提高、经济活动增加是导致河南省碳排量增加的首要因素.但劳动效率的提高不会必然导致河南省碳排量的提高,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碳强度因子会下降,改善当下资源消费完全以煤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可能会有效控制当前河南省碳排量迅猛增加的趋势,因此为了降低碳排量而牺牲经济增长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南省减少碳排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1978-2009年的能源消费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认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消费既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能源使用率,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成为当前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历年各类能源数据的分析研究,利用IPAT模型分析方法,建立因素贡献模型,从人口、经济、技术三个角度对能源消耗进行因素分析,为青岛市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实证考察两个不同时期的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依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在两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巨大的差异,然而在两个时期,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却具有同样的双向因果关系。对产生这种双向因果关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为我国发展经济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