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后凯恩斯信用货币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凯恩斯信用货币理论认为银行贷款是货币增长的主要源泉,主张从贷款到存款的因果关系箭头。但围绕货币供给特征、利率决定以及流动性偏好等问题,又存在不同的见解。从动态学上综合信用货币的复杂性是该理论的最新发展方向。该理论认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基础是信用货币理论,这与新凯恩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微观分析方法具有本质区别的。后凯恩斯信用货币理论强调用收入方法而不是货币方法来分析通货膨胀问题。后凯恩斯信用货币理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运动规律,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货币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近年来陷入了“贷款创造存款还是存款创造贷款”的迷局。本文基于货币和信用的关系,试图破解这一迷局。货币(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都是经济主体之间结成的借贷关系,但货币的信用级别要高于一般商业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根源在于,由于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需要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银行信用来代替和清算,通过信用升级来降低风险。当货币供给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升级和清算需求不一致时,货币支付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的转换、金融产品等准货币与货币的转换会缓解甚至消除货币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在当前货币金融制度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本质也不能否认其外生性,货币供给兼具内生和外生两个创造渠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逻辑分析得出,股市的膨胀具有合理性;股市波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内生的;股市在短期内通过影响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作用于货币供给.通过对我国股市波动影响货币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股市波动影响货币供给的结论,同时我国股市也具备不同于成熟市场的"新兴+转轨"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1995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分析内生货币视角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货币内生性理论的"存款创造货币"论和"贷款创造存款"论,得到货币供应视角下通货膨胀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广义货币供给M2对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力度在逐渐减弱。推动货币供给余额快速上升的最主要动力来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推动存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故贷款余额的快速上升是货币内生视角下通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赵春玲 《经济师》1999,(11):31-32
近年来,中央银行相继推出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将金融机构备付金帐户并入法定存款准备金帐户,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种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投入能力。今年,中央银行又决定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规模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这些措施说明中央银行放弃了对信贷规模直接的行政管理,转而实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的间接的经济管理,即我国货币政策由直接的信用控制转变为间接的货币总量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主体,是…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纷纷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试点工作。我国也先后在多地试行数字人民币"红包"实验,各界围绕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模式、信用基础及潜在影响展开了广泛讨论。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发行模式下,法定数字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基础货币,其信用基础为主权信用。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将改变基础货币结构,并影响货币创造体系。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一是数字货币利率可成为重要的政策利率,强化对存款市场利率的影响;二是付息数字货币可能挤占存款准备金在基础货币中的份额,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率的敏感性将随之上升;三是央行可借用数字货币的可编程、可追踪特性,进一步提升对专项资金用途的把控能力。应稳步推进数字货币发行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完善交易机制、探索跨境数字货币交易等方式完善货币发行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央银行的最重要职能就是控制货币供给,使货币供给量符合流通客观需要量,以实现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但在纸币化的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由信贷渠道投入的,是贷款创造的。贷款最后要转化成存款和现金,存款量和现  相似文献   

8.
孙国峰 《经济研究》2019,54(4):182-198
本文从逻辑的原点出发,分析了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创造过程,提出货币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而是组织生产。货币的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作为无限跨期价值尺度的一般性债务。从货币创造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货币的演进历史,质疑了传统理论描述的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进过程,提出信用货币是历史上货币的主要表现形式,货币演进历史的主要脉络是:私人信用货币—政府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最后本文分析了对银行货币创造的约束,并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央行约束与银行反约束在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同 为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 ,2 0世纪 70年代的卡尔多 -温特劳布的理论突出了中央银行在承担其最后贷款人和货币保卫者职能上的被动与无奈 ,而莫尔的理论①则更深入地探讨了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影响。一、莫尔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的基本观点莫尔从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造成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以及商业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四个方面来论证其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一 )信用货币的内生性莫尔将货币划分为商品货币 (如金币 )、政府货币和信用货币三类。他认为金币的供给量取决于黄金存量和黄金的生产率 ,公众可以按官价无限制的买卖黄金 ,此时的货币供给体现为外生性 ;政府货币则是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货币 ,它的供给由政府利益决定 ,而不是中央银行 ,体现为内生性 ;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已经不是商品货币和政府货币 ,而是信用货币 ,它的供给虽然受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 ,但在本质上没有生产和资源的约束 ,只为货币需求所决定 ,在既定利率和贷款条件下 ,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无法拒绝客户的货币需求。当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 ,相应的存款被直接创造出来 ,一部分留在贷款银行 ,另一部分在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基本完成,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效果日益下降.本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为例,从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出发,构建了考虑金融脱媒情形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使传统以银行存款为媒介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更为复杂,进一步扩大了存款的货币乘数边际效应,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更加困难.在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亟需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本文对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主流文献关于存款乘数和货币乘数的认识在理论逻辑上存在着易被忽视的缺陷,与实践逻辑也不完全一致。一是忽视了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层面存款派生机制的考察,仅从商业银行-客户的层面分析存款乘数;二是将货币乘数中的“货币”界定为包含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在内的基础货币,夸大了货币乘数的分母,降低了货币乘数的倍数;三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中央银行对单家或若干家商业银行的调控效应扩展到整个商业银行系统,过度高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功效。本文提出基于双层存款派生乘数的货币乘数理论,指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误区,将货币乘数中的“货币”界定为中央银行发行的“流通中货币”,重新梳理中国和美国货币政策实践中的货币乘数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与需求内生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松 《财经研究》2008,34(6):51-61
文章分别从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与外汇"资产渠道以及利率渠道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主要表现为基础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和信贷供给的需求内生。为提高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当局必须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尤其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以此削弱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和需求内生。  相似文献   

13.
货币理论的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752年休谟的《货币论》发表以来,虽然经济学家在货币理论上进行了长期探索,但是这个领域还存在大量的未解之谜。目前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中都是将货币简单地解释为“信用货币”,“货币”与“信用”是近乎等同的概念,这种做法会引起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难题,例如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或者说,货币对经济有没有“真实影响”?货币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货币数量还是关注信贷规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有自己的货币数量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侧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利用历史逻辑分析货币的起源、本质,沿着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思路,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货币数量规律展开讨论。西方经济学侧重研究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及利率在货币收缩与扩张过程中的作用等内容。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数量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对推动我国货币数量理论研究和深入理解货币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理论是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 ,它是随着信用货币制度的逐步确立而发展起来的 ,主要包括存款、贷款、存款准备金等基本概念 ,以及存款派生机制、金融中介等理论。关于这部分理论的论述主要见于货币银行学和经济学教科书 ,专门性的著述基本上都保持和教科书论述一致 ,国内在进行关于存贷款差额等现实金融问题的讨论时都会涉及并引用这些理论。漫长的实物货币时代的影响和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直觉经验使人们对货币的创造和银行的运行形成了错误观念 ,在这些观念的渗透下 ,货币银行理论中的基础———关于货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信用经济理论,揭示了现代信用体系的内在机理。马克思的信用经济理论主要由商业信用理论、货币经营资本理论、信用货币理论、银行理论、利率理论、股份经济理论等构成;强调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信用货币、银行体系、股份公司等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在中国目前条件下,马克思的信用经济理论对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通过补足商业信用短板构建现代信用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货币效用模型(MIU)和现金约束模型(CIA)引入货币的特定方式,货币搜寻模型具有货币更深刻的微观基础。本文拓展了FaigLi(2009)货币搜寻理论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框架,分析了信用交易对通货膨胀福利损失的影响。本文发现:一方面,信用交易使购买者的需求不受当期持有货币数量的约束,从而减少了通货膨胀带来的福利损失;另一方面,信用交易通过影响购买者的货币需求增加了福利损失。因此,信用交易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总的影响取决于信用交易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哪种效应占优。校准模型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信用交易规模的增加,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是逐渐减小的。由本文的结论可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扩大信用交易的规模对提高国民的福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电子货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货币的出现只是进一步说明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本来就是观念货币和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并没使人类退回到物与物交换的状态,不能改变货币的本质特点;电子货币作为交换和信用的产物,像实体货币一样,也受国家法律制约;电子货币与流通中的汇票和支票一样,它的数量的多少是由交易和信用状况决定的,不是中央银行完全能控制的。  相似文献   

19.
论信用货币时代财富标志的泛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分析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论述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供给机制及法定财富标志缺失将导致财富标志的泛化。财富标志的量价波动是一种货币现象,本文研究发现货币供给是影响股票、债券、期货、商品房、艺术品、金银珠宝等财富标志成交额变动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信用货币时代财富标志的泛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在于:从根本上否定货币数量说;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已经发行出来的货币,而应该是真正进入流通、充当购买手段的货币构成;货币的需求不是把货币保留在手头上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是由卖者提供到市场上的要换成货币的全部货物和劳务构成的;不是银行货币供给决定现实交易,而是后者决定前者。这就把被西方经济学弄颠倒的理论,科学地纠正过来了。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都证明了马克思的创新理论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应当成为我国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