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加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法制化建设,抑制地方政府支出规模膨胀,是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背景下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大问题。以1999—2017年各地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通过立法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能力能否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形成有效制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能够显著抑制地方政府预算支出和决算支出规模,使预算支出和决算支出平均下降约8%,且其效应在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后进一步强化;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对政府支出规模的抑制作用在财政分权程度更高或者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更强的地区更大;对机制的研究表明,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对削减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支出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因此,为发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对政府支出规模的抑制作用,应扩大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权力和监督范围,加强对重点财政支出的监督力度,不断推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3,(7)
我国《预算法》的修订势在必行,文章针对预算模式、预算调整、预算监督、地方债、预算透明以及预算绩效等几个重大问题,通过对现行《预算法》的分析,分别提出一系列修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侯艳荣 《当代经济》2017,(35):14-15
新修订的《预算法》在预算管理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对预算执行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预算法》颁布实施两年多以来,我国各级财政预算执行存在预算与决算数据不匹配,预算执行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现状,剖析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解决措施,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这与我国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规定不符。推行以"中期支出框架、财政政策报告书、预算稳定基金和债务稳定性分析"为四个关键部分的跨期预算平衡机制改革,有助于根治地方政府"酒徒行为",从根源上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使跨期预算平衡机制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必须修订完善预算法,硬化地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建立以我国地方党政首长5年任期为时间跨度的中期预算框架,实现地方预算决策自主权合理归位,有效提高财政收入预测和支出估算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杨开元 《时代经贸》2020,(10):74-75
】为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切实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各地方 政府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实施预算法,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依原稿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 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性债务;地方政府新发生或有债务要严格限制在依法担保的范围内,并要根据合同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对没 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依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专项债券融资, 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偿还,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这对平台公司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预算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是财政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2015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重新颁布施行,修订后的《预算法》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则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新《预算法》修订的背景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这一次预算法修订,显然要着眼于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和审议政府预算。  相似文献   

8.
高培勇 《经济》2004,(5):55
这一次的预算法修订,显然要着眼于实现这样—个目标: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和审议政府预算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预算法规存在着与当前财政体制不相符的各项程序.预算法的修订已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现行预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着重从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上来讨论预算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张倩 《大陆桥视野》2011,(22):201-202
审查监督公共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既是宪法、地方组织法和预算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也是审计法赋予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实效,推进政府加强对财政资金的规范管理,有效实现两种监督资源的整合,加强两种监督模式的对接和应用,从而形成财政监督的综合效益,是当今公共财政监督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阐述契约精神、国家治理与政府预算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国家治理从"善政"到"善治"转变,重点剖析了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构建几个关键环节:(1)推进预算公开;(2)加快《预算法》修订进程;(3)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4)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2.
预算法是财政预算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新修订的预算法对全口径预算体系、财政管理体制、预算公开、地方政府性债务方面作出了重大修改,为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本文对新预算法修订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存在争议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对新预算法进行了全貌性的解读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预算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它体现了利益权威分配的政治过程。作为反映预算改革进程的一面镜子,《预算法》修订浸透着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和决策选择。从预算改革的政治学角度看,《预算法》修订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预算是"国家的钱袋子",而掌控这个钱袋子的权力,是政治权力的核心,因此《预算法》修订与政治过程紧密相连。作为分配利益的工具,预算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修改和完善《预算法》,但是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调整的过程,在注重政治过程预算权力配置改革的同时,推进技术性项目改革是《预算法》完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应规范地方债的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康 《经济》2012,(9):12
预算体现国家政权、政府主体展开活动的方向、范围与重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预算法被人们称为"准宪法"。7月上旬,全国人大网站公布了我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本次修法过程中各方面关注度很高、争议较大的问题。在肯定此次"二次审议稿"的一系列进步和亮点的同时,我认为对其中有关地方债相关内容的处理上的明显问题,亦不可不查,值得充分重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预算法》,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财政制度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新《预算法》作出了"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明确要求,为地方财政的变革开启了新的篇章.但是,由于各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建立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就地方财政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所面临的障碍做出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国会预算权力的实现机制: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会作为公众的代理机构,具有监督政府预算决策的权力。实践中从世界范围来看议会的这一权力正在弱化。美国国会拥有强大的预算决策监督权,除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外,国会预算决策监督权的运行机制对于保障国会权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人大预算权力属于最弱的等级,可适当借鉴美国经验,从修订《预算法》、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审批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着手改善我国人大运行机制,从而提升人大的预算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强化我国政府预算约束性的思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预算本身就是法律,一旦经过议会批准就要严格执行而不能随意变更,因此约束性是预算的应有特性。从我国情况来看,约束软化是各级政府预算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重点要解决预算收入执行超收、预算调整、定员定额和项目评估、先期执行以及《预算法》修订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预算制度建设中的七个难题 难题并非指现实生活中无解之题,而指1994年预算法存在某些不足或漏洞,在实践中被人为放大而产生消极效果,应通过预算法修订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预算法》修改版,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版《预算法》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出发,着重在预算监督、支出审核、专项转移、预算公开、债务风险、勤俭节约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军队预算是国家预算在军队领域的延伸,其改革发展离不开国家预算法规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但与国家预算改革相比较,还存在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地方,着重应在经费需求测算、绩效预算试点、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等方面大力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20.
预算在政府对国民经济施加宏观和微观调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财富的分配,来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国家繁荣稳定和每一个民众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预算法》修订中,民众的积极参与和献计献策加大推动预算民主化,其修订内容中对于预算编制、调整、执行以及监督上做出的新规定,使公共财政实现民主化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