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福建省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通过收集2001--2010年福建省对世界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外贸出口国的GDP、福建省GDP、福建省人均GDP等四项国民经济指标资料,同时收集了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根据福建省实际经济运行情况,结合经济理论,运用Eviews统计软件,构建了福建省对重要外贸出口国和地区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福建省外贸出口量相关关系显著,从中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福建省外贸出口有一定的敏感度的有关结论,对福建省外贸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效应很低,并且存在明显的时滞。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反驳当前国际国内主张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遏制通货膨胀的呼声,且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J曲线效应理论是探讨汇率变动影响出口贸易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粮食出口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研究人民币汇率到底与我国粮食出口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出口与当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即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的粮食出口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4.
汇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宏观变量,它的变动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国外汇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文章以人民币汇率为研究对象,在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下,利用Eviews8等软件和Arch模型分析法,对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进行进一步实证...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江西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一国货币的对外升值会抑制该国商品的出口,而有利于国外商品的进口。那么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否会导致出口商品量的减少呢?文章运用江西省的相关数据对此加以检验,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江西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对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物价水平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二者总体上呈反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有着重要影响。从我国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之间人民币有效汇率、出口总额等指标的分析看,人民币汇率变化带动出口贸易的变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变化和出口贸易呈正向关系,但是这种变化是适度的。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快速上升,将对我国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为此,可以分别采取积极扩大内需、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拓新兴市场和鼓励外商投资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汇率在一国的国际竞争市场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文章选取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和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正处于一个稳步升值的阶段.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其出口贸易一直是拉动全省经济的重要方面,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江苏的贸易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以江苏省1985-2007年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研究了影响出口贸易增长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升值,相对于农产品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也在不断变化,来自国外农产品进口的压力逐渐显现.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的进口农产品除了棉花,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没有较强的相关性之外,从农产品进口总体来看,无论在长期或短期内,汇率变动的进口效应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产业结构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外部实际汇率贬值通过成本效应、支出转移效应直接提升净出口,出口部门需求上升通过产业分工效应、收入效应和城镇化效应间接带动其他部门、其他产业的产出。实证检验显示,外部实际汇率贬值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工业产出,但外需变化对工业产出的影响要比外部实际汇率显著;外部实际汇率可提升服务业产出但有明显时滞。 相似文献
12.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研究汇率制度调整所引致的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性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复杂影响及其经济结构效应,符合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需求和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在汇率制度调整和范式改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的改变对我国工业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研究建立了汇率水平及波动率与工业产业结构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冲击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升值并没有促进工业部门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是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利于工业部门内的产业结构向有益的方向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中国11个制造业的季度进出口贸易数据,利用面板DOLS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升值联合出口品本土增值对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出口品本土增值度的提升,原本缺乏汇率弹性的加工贸易出口将变得敏感,而加工贸易进口由于与出口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因而汇率弹性也表现出显著为负。加工贸易的本土增值将放大人民币有效升值对减少中国贸易顺差的作用,因此,加快国内技术进步,生产更加复杂的中间品,将适当缓解人民币“被迫”持续快速升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深陷长期停滞状态,欧元区与日本相继实施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打破了政策利率零下限的教条,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负利率政策可能的传导渠道和影响负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并对现有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本文发现负利率政策较容易对市场利率和汇率等金融市场变量产生影响;但就实体经济复苏而言,负利率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增加贷款需求和供给。 相似文献
15.
16.
在厘清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从实证角度分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方面考察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同性影响,另一方面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影响,最后得出几点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晋斌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33(9):22
本文探究了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首先必须要服务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次,这种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平衡,但不需要通过汇率来逆向调节或大幅度校正这种不平衡,削弱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再次,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要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自我,不搞亚元。对于“汇率操纵”之类的非议,理性对待。未来人民币要继续加大防御性汇率政策的力度,防止汇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8.
实际汇率、进出口贸易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结构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除了对它作价值判断外,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在结构VAR模型基础上,讨论实际汇率、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潜在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①实际汇率升值和贸易自由化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②实际汇率冲击能解释50%左右的贸易开放度波动,累积负效应在长期内才能转化成正效应。③贸易开放度冲击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W型,累积影响是持续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④实际汇率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M型。尽管实际汇率冲击在一年之后只能解释8%左右的收入差距波动,但累积传递率从第7个季度开始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经验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平稳化趋势有着显著的熨平效应,并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这种熨平作用亦趋明显。TGARCH模型的深入分析发现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波动幅度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第一产业波动对经济总量波动几乎没有影响;第二产业波动对经济总量波动存在杠杆效应,而这种杠杆效应主要是由重工业带来的;但第三产业波动对经济总量波动存在明显的熨平作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及除五大类之外的其他服务业对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最为显著,而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因其自身的波动较大,对经济总量波动的熨平效应较小。本文结论的政策性启示是,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化增长势头,必须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re‐examine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in Australia for the period February 1970 to April 2005 using an alternative method relative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underlined large shocks due to depreciations that affected the Australian exchange rate, using outlier methodology. Once we adjusted the data of these outliers that had large, but either temporary or permanent effects on the seri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tendency for PPP in Australia to hold in the long run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