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基尼系数、区位熵以及面板回归模型探索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5年,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06%~47.85%,发展趋势整体呈"S型"增长曲线,增长速度呈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增长幅度最大。(2)近15年来,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基尼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产业呈先集聚后扩散的态势,产业细分行业的集聚和扩散态势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以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西部和南部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和临沂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省域内部存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现象。(3)环境规制、劳动成本、国际贸易、路径依赖和基础设施等是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八五”时期是广东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按党的十四大要求,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这一时期工业迅速发展,年递增32.4%,工业总量急剧增长了四倍(按90年不变价计,从1907.3亿元到7770亿元);其增加值的提高使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51.8%(其中工业43.8%)。既推动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快速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后四川产业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汶川大地震后的产业重建过程中,四川面临重污染产业重建、资源依赖型产业重建、东部转移产业承接、地震带工业布局调整等若干重大问题.随着灾后重建时间的压缩,这些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污染形态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1998—2008年我国各地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等统计数据,对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区域污染整体形态、区域污染治理效益差距、区域污染结构性特征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差距;我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单位面积经济产出越高,能源消耗越多的区域,单位面积环境负荷越重。  相似文献   

5.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产业调整的加快,污染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问题日益严重.文章从环境规制视角对区际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的分省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水平与污染产业转移呈现"U"形关系,地方政府的末端治理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并增加产出,进而导致污染产业转入;(2)有针对性地加强环境规制,既能促进产业发展,也能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研究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制定者应对企业的治污技术研发等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可以酌情实施累进制环境税率,在招商引资时,可以根据转移产业的污染程度做出相机选择;各省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适当提高环境规制水平,以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普通面板模型以及空间面板模型对城镇化外溢下的EKC曲线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依据对环境污染的地域性,界定城镇化率为30%、50%、70%时分别为城镇化起始阶段、城镇化兴起阶段和城镇化完善阶段,起始阶段对本区域影响均较大,兴起阶段对周围区域影响大。第二,城镇化在50%~70%容易出现城市群,这一时期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污染低、但富有集聚属性的产业在本地区发展。第三,依据结论,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建设已经而且应该得到大力推动,而云贵川则应以建设生态走廊为重。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1998~2005年中国污染密集型和中、低污染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不同污染类型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污染排放,恶化了中国环境;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化对污染密集型行业和中、低污染行业的污染排放均有显著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控制污染密集型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有显著的作用;污染密集型行业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其行业污染排放有显著影响,进口商品结构变化对各污染类型工业行业污染排放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我国现阶段污染产业区际转移为研究对象,以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为例,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定量考察了2007—2014年期间,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当前各地环境管制差异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经济发展逐渐摆脱对污染产业的依赖;区域间污染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优势变化相对稳定,产业结构优势的变化对污染产业转移贡献度较大;整个长江经济带重度污染产业转出现象明显,上游地区有轻度污染产业转入,中游地区存在明显的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转入现象,下游地区在考察期内均为污染产业的转出地。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各地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产业绿色化发展,通过制定环境管制底线来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格、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衡量产业污染密集程度的方法,识别出我国工业行业中主要的三大水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三大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状况。整体而言,1997~2007年间东部地区一直是水、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电力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自2001年以来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自2006年开始向中部转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污染产业跨国转移的经济学分析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外资的进入一方面缓解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伴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大量的污染产业也转移到国内。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污染产业跨国转移的原因以及对中国贸易环境的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污染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基础,城市产业及人口集聚产生的水污染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桎梏。为研究城市人口—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水污染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构建城市水污染系统模拟仿真模型,以2020年为基准年,《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30年)》规定的2030年COD排放量34.5万吨为目标,设置基准情景和3种政策控制情景,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城市COD污染量。结果表明:(1)城市COD总量主要受人口子系统和畜禽子系统影响,生活污水将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2)分别控制点源和面源子系统的污染源,城市COD污染量分别降低了8.47%和3.37%;(3)综合考虑所有污染源控制的情景才能达到规划控制目标,单目标情景都不能达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污染标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外资的进入一方面缓解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伴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大量的污染产业也转移到国内,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污染产业跨国转移的原因以及对中国贸易环境的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污染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郑丽琳  朱启贵 《财经研究》2012,(7):37-48,100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环境约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冲击对一国主要宏观变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产技术冲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直接的、主要的,而对污染排放量的增长效应则是间接的、次要的,最优污染排放变动具有顺周期性;(2)环保技术冲击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次要的,而对污染排放量的限制作用则是直接的、主要的,最优污染排放变动具有逆周期性;(3)在两类冲击共同作用下,环保技术冲击的减排效应短期显著,而生产技术冲击的增长效应则长期占优,但两类冲击对全球污染存量变动的影响都十分微弱,经济波动周期维持在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污染产业强度划分与区际转移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萍  夏文静 《经济地理》2019,39(3):152-161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5.
从建国到70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集中在农业和工业上,也就是第一和第二产业上,对第三产业一向忽视,而且不采用第三产业这一概念.到8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第三产业.进入1992年,第三产业引起了高度重视,5月份国家统计局确定并公布了我国实现小康水平的15个指标,其中第二个指标是第三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6月份中央作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那么,什么是第三产业呢?  相似文献   

16.
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不仅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同时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不得不在温饱与环保之间做出权衡.当劳动者收入水平较低时,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愿意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排放.论文构建了反映劳动者收入与污染排放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3SLS)检验了2001-2010年我国30个地区的劳动者收入与污染排放的双向关系.研究发现,劳动者在工资与污染之间做出权衡,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劳动者对污染排放的容忍程度较高,宁愿用污染换收入;当收入水平较高时,劳动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开始抵制高污染项目的上马.另外,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劳动者在收入与环境之间的权衡问题更为突出.从地域角度看,东部地区不存在温饱与环保的权衡,中部地区正在温饱与环保之间做出权衡,西部地区为增加收入放弃了环保,却并没有换来温饱.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深入实施,污染转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承接产业转移,虽然能极大地促进承接地的经济发展,但伴随着一些产业转移的污染转移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鉴于此,在我国要实现原料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警惕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环境倾销",也要注意国内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转移,为原料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综合污染密集指数方法识别了11个行业为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与产业转移系数等方法探析黄河流域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面板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1—2016年,污染密集型产业具有向黄河流域地区转移的趋势,污染密集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倒“U”型,但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黄河流域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布局在下游地区,2001—2016年呈现先向中上游地区扩散再进一步向下游地区集聚的态势。水污染型产业下游地区集聚明显,而中上游地区的土壤污染风险加重。(3)环境规制、产业集聚、要素成本是黄河流域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境保护政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然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污染是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保护政策在其中的作用,否则将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污染承载,同时,工业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后者即为生态足迹。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两者间的静态联系,没有考虑到脉冲或滞后影响。文章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描述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发展的波动在第一期就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生态足迹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第二期才显现出来,此后趋于稳定。而生态足迹从第一期就受到自身波动和产业发展冲击的影响,受产业发展的影响在第一期较弱,此后总体呈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