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268个城市2003-2008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地理距离因素对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溢出效应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曲线过程,最优的溢出距离出现在50公里左右;城市间的外溢效应在18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200公里以外明显减弱。这一结论为我国当前经济圈域的划分提供了依据。研究还证实了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水平、金融条件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主要以Bart·Verspagen的知识溢出模型为基础,探讨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效应,通过引入区域间知识溢出的地理距离、空间邻近等因素,探讨区域创新绩效与知识溢出、地理距离间的关系,力图证明知识溢出的局域性地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知识溢出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地理有界性特征,R&D的有效性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18,(9)
以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衡量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分析城市创新产出分布时空演化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邻近空间权重矩阵与创新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经济学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创新产出集中在少数沿海发达城市中;(2)中国城市创新产出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的创新差异大于区域内部创新差异,东部沿海城市对整体创新差异的贡献最高;(3)中国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近与创新网络产生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在地理学二、三本性驱动下形成了极化与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创新格局。合理地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加快形成城市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政策要求下,政府采购创新政策功能被提升到推动现代产业发展高度,但理论界对如何全面发挥政府采购创新政策功能的研究仍有待拓展。本文在明确界定行业溢出效应下的政府采购创新政策的基本内涵基础上,以2015—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就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行业平均政府采购支持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水平,即政府采购创新政策在行业溢出层面得以有效发挥。政策效应主要通过强化创新关注、提升发展韧性、改善融资支持来实现。市场需求稳定性及需求信息公开程度可以改善行业溢出效应下的政府采购创新政策实施功效。同时,行业溢出效应下的政府采购创新政策在本地政府采购、非垄断性行业环境中更为显著,并存在跨行业间的显著溢出性政策影响效果。本文研究有效拓展了政府采购创新政策功能的理论认识边界,为充分挖掘需求侧政策功能,助力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空间蜂巢模型,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从18个主要国家(地区)获得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综合测度,揭示出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受知识源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地理距离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政策性指导.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28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省际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空间格局,分析三维距离对省域创新绩效空间溢出影响,探索通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促进创新强省创新绩效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省域创新绩效由低向高增长阶段对邻近省域产生回流效应;在高位增长阶段,对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经济水平差距大的省域具有回流效应;对空间邻接、地理距离邻近和经济距离邻近省域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原始创新力对区域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的促进越明显,且呈倒U型曲线趋势;经济水平差距是技术创新力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差距的关键因素;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是成果转化力空间正向溢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9.
基于文献综述探究高速铁路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利用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研究样本不包括海南省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利面板数据,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对中国知识产出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刻画,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高速铁路对中国省际知识溢出的影响效应及溢出距离。研究发现:(1)专利空间布局从2008—2015年呈现出空间集聚性,且该集聚性不断增强,2015年后集聚性逐渐趋于平缓;(2)高速铁路对省际知识溢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影响正在随着铁路网络的完善而不断增强;(3)高速铁路对省际知识溢出的影响存在一定距离限制,具体而言,2012年中国高速铁路限制距离为2096千米,误差范围不超过±29千米;2017年有效限制距离为2188千米,误差范围不超过±63千米,且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预计该限制距离将会逐年增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合理促进高速铁路和知识溢出协同提升和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石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1):1-7
文章结合扎根理论,运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探究中国绿色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解析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绿色技术进步偏向以2015年为节点,呈现先偏向资本运用后偏向劳动力使用的趋势;分行业来看,研究期内除清洁能源产业长期偏向资本外,节能环保业、清洁生产业、绿色服务业等产业均呈现波动式偏向特征;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绿色生产要素、绿色政策战略和绿色技术知识等要素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环境污染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12.
外显和内隐知识是本质不同的两种知识类型,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表现为两者之间的接口关系。无接口假说认为两种知识之间不存在转换关系,而接口假说(强接口假说和弱接口假说)则认为外显知识可以转换成内隐知识。人脑的生理基础和工作原理提供了外显和内隐知识相互转换的可能。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两种知识实现动态转换关系,即动态接口假说,CLARION模型可以解释动态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3.
蒋樟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36(2):78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FDI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2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FDI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行业内直接溢出能有效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行业内间接溢出则会挤占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的增长;行业间后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且明显地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行业间前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但微弱地抑制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控制权收益作为国有控股公司高管激励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控制权收益分解为隐性收益和显性收益。结果表明,显性收益占控制权收益的9%左右,隐性收益仍是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首要激励因素。研究还显示,隐性收益和控制权收益与企业规模和经营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显性收益与企业规模和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隐性收益还与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最后,提出将自我隐形激励转变成市场显性激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成本评价相关成果和地方政府相关改进政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区产业发展成本重点调整对象的确定方法和改进政策的制定思路:一是从综合成本分析入手,但更为注重不同成本因素的比较分析,即明确地区产业发展中哪些成本是短板;二是考察分析地区优势行业对不同成本因素的敏感性,即明确该行业对哪些成本较为敏感,从而确定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成本制约。根据这一思路,以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为例,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具体测算出北京市综合成本的相对领先和落后环节,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出高端制造业相对敏感的成本因素,从而明确了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成本制约,并通过对北京市这些方面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中国16家财险公司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考察财险产业组织规律及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对财险产业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财险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正相关,市场结构与绩效正相关,竞争行为与绩效负相关;保险保障基金提取额与市场结构正相关,与竞争行为正相关,与绩效负相关.文章为了体现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从隐性制度到显性制度的转变,将样本期间分为两阶段,尽管分阶段估计结果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并未改变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7.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3,6(2):177-190
We study the determinants of a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a spatial competition framework. Based on a panel data set of China during 1995–2003, we hav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 som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labor endowment are becoming the major factors that prevent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Second, the major factors that promote geographic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 are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industry linkage. Third, the effect of economy of scale on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 is significant, but the direction depends on how the concentration is measured.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历代藏书家籍贯属地的地理分布和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中国历代有籍可查的2,651位藏书家籍贯地的统计分析,系统的阐述中国历代藏书家地理分布、藏书中心形成和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特别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政治中心的形成和转移、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应用、藏书传统继承性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指示语时,我们会经常发现指示语的指示中心发生转移,即常说的指示映射现象,它在传统的语用学角度并不能很好地去解释。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我们学习了著名学者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并且发现在该理论的视角下可以更好地去解释指示语如何发生指示中心转移的这一现象,同时发现空间指示语的远近与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