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且不均衡,外出农民工众多,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型城镇化要突破"胡焕庸线"。旅游产业是具有关联性强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导向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实现就地新型城镇化的绝佳产业。文章利用2003—2012年我国西部地区32个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资源、资本和市场交通区位是旅游业影响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资本和市场交通区位对经济、社会文化、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人口城镇化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进行初步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而后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地理分布上呈现"西高东低"的高低集聚特征。随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在人口、产业、社保、土地、农村发展等方面的时空特征予以分析,采用空间误差回归模型(SEM)来估计区域间溢出效应,显示城镇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建设均有利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同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分析了区域间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应注重农村内生能力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为落后,应继续加强城镇建设,推动人口城镇化,提升土地利用状况,完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将产生"倒U型"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21,41(9):91-102
人口集聚的向度和深度调整,就会反映为城乡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利用"五普""六普"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及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2018)从县域层面对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县域层面人口双向流动对城镇化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节点"特征,人口自分散的区县向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市辖区的集聚过程十分明显;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双向集散过程对城镇化有不同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城镇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梯度性;人口负担反映的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机制渠道;人口集散过程通过地区人口抚养比调整机制对城镇化形成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化程度和人口密度也是城镇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市辖区依旧是城镇化中心,相比县城具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城镇化要选择何种路径是未来区县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16年的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在对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时空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考察人口城镇化与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动态关系、影响机制以及区域异质性特征。得出结论:(1)从PVAR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依自身惯性发展的态势要明显强于人口城镇化和城镇人口老龄化。(2)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来看,人口城镇化与城乡人口老龄化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人口城镇化与城镇人口老龄化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在西部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口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老龄化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3)从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城乡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大于人口城镇化对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契合,结合本土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构建两地区两部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而选择人口规模与降雨量分别作为工具变量,构建两类互相检验的工具变量模型实证研究,并从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必要性、弱工具变量风险以及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四个方面对实证结果做了合理性讨论.研究结论认为当城乡收入差距位于"倒U"理论拐点的右侧时,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收敛,否则相反.环境的异质性影响了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敛的关系效应,主要表现在:中部地区收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发散,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收敛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路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城镇化贡献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柳思维  徐志耀  唐红涛 《经济地理》2011,31(2):237-241,253
公路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是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中部6省城镇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①公路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贡献,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部地区城镇化出现"局部趋同、总体分异"的空间格局;②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的贡献率最高,而较低等级公路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的贡献则尚不显著,中部地区城镇化呈现出明显的"高等级公路偏好"。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余思琪 《经济纵横》2021,(11):76-8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 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6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其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良好,且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居于中间位置,且各省份的差距不大;西部地区除了重庆之外,其他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处于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等多种城乡问题解决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及限制条件。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具有城乡产业强力支撑、城乡空间网络布局合理、城乡公共服务配置畅通、城乡制度有效融合等内在要求。因此,应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综合推进模式,通过完善城乡资源的市场配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社会保障的合理统筹、发展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展政策的协调推进等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城镇化和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人口流动对我国房价影响显著,但现有文献对该问题较少涉及,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别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出发建立模型,推导出均衡房价的决定方程,从理论上推演了各省份农村居民和外省份人口需求对本省份城镇房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各省份城镇化和区域间人口流动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由于收入、福利以及基础设施在区域间分布的不均衡而引起的人口跨区域流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我国房价;后两者是我国房价收入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偏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和跨区域人口流动是我国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和房价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动力,但跨区域人口流动在中部地区,以及城镇化在西部地区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龙方  曾福生 《经济论坛》2005,(11):10-13
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中部五省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目前中部五省面临着东部开放与西部开发的“双面夹击”,如不采取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不仅与东西部的差距会扩大,而且该地区的城乡差距将会更大。因此,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和“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的城乡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FDI不仅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区位分布与竞争不平衡特征,在特定的西部地区内部也表现为激烈的竞争与区位分布不平衡。进一步,本文采用西部地区11省份1998-2011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西部地区FDI的区位选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地区规模经济、对外开放政策、市场化、外资集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变量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虽然具有积极影响,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上述结论对当前和未来西部地区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以1996—2014年上市公司市值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对东中西部上市公司区位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上市公司区位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地理集聚性。②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对三大区域上市公司区位分布的影响显著,而GDP、人口总量、物价指数、进出口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对东中西部的影响不尽相同。③除人均道路面积对三大区域上市公司区位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之外,RD支出、电视人口覆盖率、失业率3个社会发展指标对各个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④东中部地区GDP、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口总量与上市公司区位分布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区位分布仅与GDP和人均国民收入存在协整关系。⑤东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支出和基础设施状况与上市公司区位分布存在协整关系;中部地区的科研经费支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与上市公司区位分布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与上市公司区位分布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6.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基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的差异化现实,本文分别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测度了2002~2013年中部六省四类卫生资源的均等化水平,考察了城镇化率和非农人口比例对中部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四类卫生资源均等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具有异质性,卫生机构与病床数不均程度加剧,卫生人员和卫生经费的配置趋于均衡。进一步研究发现,城镇化建设提升了中部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其中非农人口的提高比城镇率的提高更能促进中部六省的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最后,提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的可行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统筹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两项重要内容。基于我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快速城镇化,城乡统筹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深化改革、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其中关键是人口问题,核心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出了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要实现真正的人口城镇化,需厘清两方面问题,一是目前实现人口常住化的条件并不成熟,二是城-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实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大城市、发达地区继续依托城市户籍制度,而小城镇、欠发达地区可推行人口常住化,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应"一分为二"考虑。具体的,本文提出了三条路径:(1)借助产业留人与送人的经济路径;(2)不同类型地区/城市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路径;(3)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其中,经济路径打基础,公共服务路径给保障,城乡一体化路径求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考察,要求湖南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湖南提出加快实施"一带一部"发展战略,并将之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