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土生葡人是澳门一个独特的族群。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于回归后土生葡人族群内部的消极失落、积极进取以及旁观时势的三种心态进行了分析,进而描述了土生葡人在澳门的政治参与的现状,特别指出土生葡人的社团将会在今后的政治参与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澳门土生葡人回归前后的困境与调适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在文化认同倾向上迷惘与重新选择的过程。对于这种生活在两个民族夹缝之中的混血族群的文化认同,笔者认为他们的认同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影响他们这种改变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强势和文化强势的博弈。最后,对于土生葡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从族群的边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于鹏杰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43-146,158
族群一直是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以一个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移民城市东莞为例,通过分析东莞族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讨论族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都市族群研究需要拓展视野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因时代背景不同,决定族群关系走向的力量也有所差异。清代台湾埔里盆地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人口迁移、土地资源竞争成为影响这一时期族群关系的主要力量。埔里盆地的先住民为埔、眉二番社。清中期,平埔族群开始迁入,形成多族群杂居共垦的局面。之后,平埔族群不断蚕食先住民的土地资源,导致其生存空间严重压缩,最终难逃被同化或他徙的命运。清末实施"开山抚番"政策,吸引汉人大规模进入盆地开垦,平埔族群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并开始走向汉化,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此后当地族群关系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族群企业是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族群提高全球竞争能力的主体,是通过持续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多元化组织形式。本文立足于企业理论分析了族群企业的基本属性,并结合环境特点与竞争战略选择,解析了族群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战略影响因素及其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振宇  顾昕 《财经研究》2018,(2):127-140
族群多样性的经济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是经济学中一个方兴未艾的前沿研究领域.文章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资料,构建了中国300多个城市族群多样性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高的族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了地方经济增长率.在考察了测量指标的影响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通过对影响机制的探讨,文章发现:高的族群多样性显著增大了语言沟通成本,降低了私有部门投资率;另一方面,公有部门投资率不受族群多样性的影响,人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族群多样性显著正相关,这两者缓解了族群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以上发现,一方面为族群多样性经济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地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并衍生出新的学术课题和政策意涵.  相似文献   

6.
广东专业镇产业族群的形成与产业链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以产业特色明显的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的专业镇产业族群,经过了靠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原有优势的起步阶段,靠产业的纵横向延伸的拓展阶段,目前正处在依靠技术创新的提升阶段。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广东专业镇产业族群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促进专业镇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广东专业镇产业族群的形成与产业链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东以产业特色明显的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的专业镇产业族群,经过了靠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原有优势的起步阶段,靠产业的纵横向延伸的拓展阶段,目前正处在依靠技术创新的提升阶段。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广东专业镇产业族群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促进专业镇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族群安全"与"个体安全"的视角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的安全。本文认为海外华侨华人的族群安全是一种"离散族群安全",离散族群的安全特点区别于民族国家体系内部土生土长的族群安全。本文首先从族群安全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离散族群其安全经常受到威胁,并从个体安全角度分析了当前海外华侨华人个体安全受到的威胁来自哪里;并对如何消除针对海外华族的族群安全和个体安全的威胁提出了建议。论文最后还指出华人"族群安全"与"个体安全"与华人的族群身份联系密切,且与华人族群与个人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赵树冈 《开放时代》2012,(12):130-145
17世纪初,菲律宾吕宋岛南端,现今描东岸省的达社小镇渔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海中捞获一尊木刻雕像.西班牙堂区神父初见神像的当下就认定,这尊雕像是西班牙船只上的天主教圣者,为了平息风暴而被掷入海中.但华人迄今却一直将其视为“妈祖”.南吕宋几个华人聚集的“社”,于1975年建立天后宫,在供奉复制雕像以前,每年都向教堂借出神像轮流奉祀,有关神明的灵验事迹至今仍广泛流传.本文将指出,这类信仰似乎呈现出族群或文化融合的表象,然而从历史与社会情境而言,这尊菲律宾天主教徒称之为凯萨赛圣母,或华人眼中的“妈祖”,实际上是不同族群透过对立诠释而操弄的符号.杂糅的外在仪式表现,反映当地华人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与近代文化认同危机中,藉由神明创生神话及仪式庆典,建构我群的认同,而神明传说的不同文本则反映了当地族群互动的历史隐喻.  相似文献   

10.
创业氛围是一个地区所有族群成员关于创业的心智能力、价值观念和习俗惯例的集体和外在的表现。创业氛围是内生的,它是由创业活动衍生的创业学习、心理体验和社会互动的结果。创业氛围通过提升创业平均收益率和改变族群成员创业风险偏好,来提高创业惯例复制频率,进而提高地区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氛围与创业活动之间存在一个以知识累积和报酬激励为动力的正反馈演化路径。中西部地区促进创业活动的关键是,着力培育创业氛围并实现其临界突破。  相似文献   

11.
塔塔尔族---这样一个散居在大都市中小规模人口的民族,每个人心里都有对自己的共同定位,确切的说是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认同。由于在都市中生活分散居住,族群成员每年只有以固定的节日与自己的兄弟姐妹见面畅谈,这就是“萨班节”。就此,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影视记录等方法与手段,介绍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塔塔尔族通过萨班节产生的族群认同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人则被视作"大陆族群".然而,一群被称作"疍家人"的中国人,不仅在数千年的岁月里世世代代以海洋为生,甚至会"晕陆".世界上长于航海的民族不少,诸如赫赫有名的腓尼基人、希腊人、荷兰人,但他们不过是短期进行海上航行和探险而己,即便是分布在辽阔太平洋上的南岛语族也是以岛屿为家.  相似文献   

13.
金昱冬 《商周刊》2011,(21):45-45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很注重自身的体验与感受。品牌在做营销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同时,弘扬一种让他们崇尚的生活态度或者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导他们对未来产生期待。这样的营销才能赢得这一部落族群的心。  相似文献   

14.
《经济视角》2011,(7):50-53
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人则被视作"大陆族群"。然而,一群被称作"疍家人"的中国人,不仅在数千年的岁月里世世代代以海洋为生,甚至会"晕陆"。世界上长于航海的民族不少,诸如赫赫有名的腓尼基人、  相似文献   

15.
分析汉族社会族群认同",南蛮北侉"现象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好的一个关于族群认同的个案。针对六安市的"南蛮北侉"现象,根据调查和相关资料,具体从社会历史和文化差异方面对存在于六安市的"南蛮北侉"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在族群互动中,更能看到"南蛮北侉"这两个族群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影响下的行为表现。考察"南蛮"和"北侉"在六安的族群认同,也可以结合人类学理论中的"原生论"和"工具论"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刘青梅 《城市建设》2010,(3):425-425
本文通过对这样一个特殊汉族群体的案例分析,来探讨在历史时空变幻中,特别是屯堡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屯堡人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经历了怎样的传递和调整过程以及屯堡人如何利用历史记忆资源获取各种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6,(7)
中国澳门特区现在以博彩业为产业核心,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为澳门积累了大量财富,使澳门跃居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列,但也为澳门社会遗留不少社会问题。从2014年开始澳门博彩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为此澳门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点。文章从分析澳门的历史、发展、产业结构、教育等方面入手,来研究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这样一个特殊汉族群体的案例分析,来探讨在历史时空变幻中,特别是屯堡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屯堡人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经历了怎样的传递和调整过程以及屯堡人如何利用历史记忆资源获取各种利益.  相似文献   

19.
语言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必须加以尊重和保护。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联合国、国际非政府组织和世界各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保障语言权利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文献对于保护全球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维护少数族群的语言权利,实现语言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官方话语中,“民族”根式念既被用来指称各族全体,又被用来指称国内各族。一些学者对此表示不满,并提出使用“族群”根式念来指称国内各族,从而引起一场“族群”与“民族”概念之争。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关于民族话语的政治斗争,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在两个层面使用“民族”概念,并对当前这场概念之争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