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罗志田 《开放时代》2001,1(9):69-75
20世纪20年代,学界针对胡适开出的“国学书目”,展开了一场争议。这次争议不仅涉及到当时刚兴起的整理国故运动,且与同时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3S”技术支持下的农地整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3S”集成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论述了“3S”集成技术引入农地整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3S”集成技术支持下的农地整理的设想,以期使农地整理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石 《商周刊》2011,(1):18-18
经常有人们抱怨,出国购物买回来东西一不小心就是“中国制造”,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还是“出口转内销”。“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不但让老外们看到了充斥在商场里货架上、家庭衣帽间和储物柜里的中国货,也让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在惊叹中国的崛起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之余,又不断演绎出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4.
翟创志 《经贸实践》2012,(10):37-38
从一个简单的实验说起,假设让一个会场的参加者同时指出“北方”,喊“一二三”之后,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概念,每个人的诠释也不尽相同:有人以自身为参照物,认为“北方”是面朝的指向;有人理解为地理上的概念,所指方向依据的是太阳的变化;还有人直接指着头顶,他的空间概念相对要立体些。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卡奴”现象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卡债高筑,有些人流落街头。而在我们身边,如今有人因为过度刷卡而入不敷出,有人因为无力还债而被银行告上法庭……提前消费产生的快感,以及金融机构滥发信用卡的“圈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日益壮大的“卡奴”族群。[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和研究系分子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是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与反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三大论战(即:一、马克思主义者和胡适等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二、马克思主义者和研究系分子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三、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之一。这次论战的中心问题是中国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论战的结果,和其他两次论战一样,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告终。关于这次论战,国内学术界曾进行了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较系统地揭露和批判了研究系分子的反动论调及其一些重要“理论”来源(如罗素的唯心哲学观点和反动政治观点、胡适的实  相似文献   

7.
8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与会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史清琪女士提出了“女性经济”的概念。她指出,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从女性的视角来确定自己的消费群,这与中国女性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有关。有人说:钢筋水泥给城市以刚性的“面孔”,而女性让这张“面孔”变得灵动,女性是一个城市的标志。现代女性在经济、人格上的独立.让她们更加敢于创造,敢于消费,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因此,“女性经济”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头。  相似文献   

8.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1993年“十四大”中的战略性表述。近10年来,在经济取得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地区及各群体收入差别加大,贪污、腐败、钱权交易之风也屡禁不止。“不平则鸣”,乃人之常情。有人因此对“效率优先”提法产生质疑。有些人认为在改革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9.
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六经皆史”观之后,胡适先生于1921年进一步提出“一切旧书、古书都是史也”。此后两年,梁启超先生在南京东南大学国学研究所讲演上指出“从历史家的立脚点看……可以说诸子皆史,诗文集皆史,小说皆史……一字一句都藏有极可宝贵的史料……里头这些史料,真算得上世界第一丰富矿穴”。  相似文献   

10.
颜彧 《江南论坛》2003,(7):32-33
近两年的“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出现的“刮风”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于愈刮愈盛的五花八门的“风”所造成的“灾害”,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赢得民心,为了树立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不能再“刮风”! “风”的种类知多少 经济领域中的“风”,一是招商引资“风”越刮越大。有些地方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发动,男女老少齐上阵,大打招商引资硬仗的口号。各级干部,各行各业,层层下达指标,领导干部同“乌纱帽”挂钩,一般干部同工资挂钩,教师同公职挂钩。有些乡镇还给农民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并明确提出同承包地挂钩。二是节会“风”不断升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把办节会当成了招商引资的灵丹妙药,许多地方竞相仿效。各地  相似文献   

11.
骞丽萍 《大陆桥视野》2011,(8):32-32,34
文书档案立卷是我国机关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立卷改革要求“简化整理,深化索引”,这是我国档案工作改革的巨大突破。,本文通过对传统立卷方式“卷”改革后,改“件”的立卷方式进行对比,阐述以“件”为保管单位归档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2.
一、“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 “德”、“法”之争,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德治”与“法治”,“礼治”与“刑治”,“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的争论异常激烈,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然存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德治”,提出要“为政以德”;但孔子也曾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提出要“以法为教”,但韩非曾提出“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而苟子则认为但靠赏庆刑罚不能尽人之力,教化不足万能的,主张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总之,古人在如何处理德刑关系上,主要有“德主刑辅”,“刑主德辅”,“德刑结合”几种观点。事实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经历十个五年计划之后,将“计划”改为“规划”,一字之改,被赋予很多期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施政纲领中的两个关键词,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具体而集中地体现了出来,这被认为“意味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正式转型”。笔者有幸参与了三项有关“十一五”规划的课题工作。一项是某省“十一五”规划中若干子课题之一,另两项是某市属区级课题。由于参与规划级别的层次,审视“十一五”规划的起点比较低,不足以揣测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意图。本文仅从所接触的层面为分析的假定前提,通过对参与“十一五”规划过程发现的一些现象做一个思路整理,权且作为从另一视角对当前经济增长特点、经济学家的角色以及政府角色的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4.
孙邦栋  邱易亮 《经济师》2003,(9):250-2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词。文章从解释“小康”的概念入手 ,对古代“小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并引用数据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并引用数据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提倡的自由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而对胡适个人主义思想的评价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有学者认为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完全出自私利的,也有学者认为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并不是为了谋求一己之利的单纯的唯我主义,还有人认为胡适的个人主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切实际的。以上观点或多或少存在着对胡适个人主义思想的误读,所以应该在全面分析胡适个人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阐释其观点的实质,并给予尽量公正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孙桂根 《经济师》2002,(11):61-62
应对“入世” ,“价格战”可能是很多商家首选竞争对策 ,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讲 ,“价格战”的功过又难以定论。文章从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竞争程度强的家电“价格战”入手 ,对其发生、演变、背景及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析研究。并就此提出了应对“入世”的几点理性思考 ,以求对其他行业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流动政府”:边远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模式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边远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来说,现有的“一站式政府”(“政务超市”)、“代理政府”(“服务代理制”)并非最适用模式。文章提出了“流动政府”模式的替代方案,并具体分析了“流动政府”的含义、必要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刘瑞宁 《生产率系统》2002,(1):69-73,68
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后,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创新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创新理论。“三个代表”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创新贯串于“三个代表”的全部内容之中,是“三个代表”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首都经济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衡水市现状的分析和整理,总结出若衡水能加入首都经济圈,可在其建设中起到“一举多赢”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交通枢纽、生态后花园、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教育基地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财经文摘》2010,(5):56-59
城乡一体化改革——“土地流转改革”——“农地入市”(小产权就是变相农地入市),关于“土地财政”,围绕房子的一切政策的根子还在土地上。针对“两会”期间中国社会对房价的反应,美国某著名华文媒体采访了中国和解智库大陆召集人王光泽先生,以下根据录音综合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