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5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40-50万职工需要重新安置进入2016,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关注度持续升温。2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公布,明确指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要着眼于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被视为是未来几年我国推动钢铁行业脱困升级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2.
政府部门对于钢铁行业这种全行业开工就供过于求的解释是:"产能过剩。"9月8日,工信部官员透露,为抑制钢铁产能过剩,指导钢铁企业大重组的指导意见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出台实施。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2002年以来经济增速进入"超常速"的跨越式发展,但随着经济新常态发展及国际市场影响,煤炭、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严重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文章聚焦内蒙古钢铁行业,分析其产能过剩程度及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研究是否具备对外转移能力,并结合内蒙古自身特点,提出对外产能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化解产能过剩,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政府和钢铁企业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钢产大国,钢铁产能过剩影响更为深远,去产能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首要任务。针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和原因,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我区产能过剩行业的经济税收状况 (一)煤炭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销售价格持续走低 自2011年以来,由于国内煤炭、钢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产能过快扩张的释放,产能过剩愈演愈烈,销售价格一路走低.我区经济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产能过剩情况亦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6.
化解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还需从企业和政府双方着手,标本兼治。产能过剩给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亮起了"黄灯"。除了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等传统行业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都或多或少暴露了产能过剩问题。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顽疾。我国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分别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后,但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  相似文献   

8.
赵云峰 《特区经济》2014,(9):120-121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是产业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向成熟的阶段性表现。合理的产能过剩程度有助于市场充分竞争,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的现状的分析,了解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从国家政策方面分析产能过剩,以及国家对于产能过剩出台的政策及分析。  相似文献   

9.
《港口经济》2012,(6):62-62
作为天津的传统支柱产业,天津钢铁行业在2010年整合天津钢管集团、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和天津冶金集团4家企业,组建渤海钢铁集团。这次资产重组整合了天津钢铁产业的资金、产能等优势资源,避免了单个企业竞争力小、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了钢铁产业向精加工和高端产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招标》2013,(20):5-6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产能过剩本身不是坏事。只有适度过剩,才能有企业竞争。如果都是短缺,企业就没有动力。如果一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比如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因为这会引发企业间恶性竞争,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确,在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产能过剩。恰到好处的供求平衡几乎是没可能的事情,否则我们继续搞计划经济就是了。在市场中,价格就是一个信号,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招呼所有牟利待动的企业去竞争、去供给,从供不应求发展为供过于求,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之  相似文献   

11.
我国钢铁业产能利用与安全监测:2000~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高  王立国 《改革》2012,(8):31-41
在预警理论基础上,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构建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状况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从五个不同侧面选取11个反映钢铁行业运行特征的经济指标,利用3σ原则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每个指标在预警系统中的权重,进而得到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对2000~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在2005年和2009年进入产能利用显著过剩区间,而其他年份均处于安全区间。针对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安全监测预警状况,应采取监测预警、控制固定投资、总量调控、海外投资等四个方面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2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4月份开始,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支持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现脱困发展配套措施。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地方化解产能过剩的意见。1.河北严控钢铁新增产能新上产能由监察部门调查4月28日,河北省工信厅召集省冶金行业协会和62家重点钢铁企业召开全省钢铁行业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要对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面有清醒认识,不冲动、不盲动、不妄动,按需定产、理性生产、稳妥经营,坚定不移推动钢铁行业供给  相似文献   

13.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2,(15):86-86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顽疾.我国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分别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后,但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4.
第三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已正式对外公告。至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历时三年分三批公告了305家规范企业名单,使多年来“潜伏”钢铁产能露出水面,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钢铁行业管理盲区,促进了钢铁行业规范经营和产能过剩矛盾化解。这一工作是落实国务院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举措,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受到地方和行业的普遍关注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一些生产效率落后的企业仍旧可以获得政府支持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是什么样的因素让它们获得如此"青睐"?基于这样的思考,文章明确了产能过剩的前因后果,建立了政治关联→政府干预→产能过剩这样一条完整的路径,随后利用2003-2014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和工具变量法检验了理论模型中的观点。研究结论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另外,民营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类型为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  相似文献   

16.
田艳芳  郭云  周璐 《中国经贸》2010,(24):20-21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结束了长期的短缺经济态势,而呈现出以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行业竞争态势,大量生产设备闲置、产品供给过剩、价格大战迭起、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以过剩为特征的现象层出不断。基于此,本文在回顾现有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来探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及原因,并最终提出消化、转移过剩产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了2008-2016年浙江省八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利用系统GMM实证分析了"一带一路"中浙江省对外贸易以及其他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所选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所改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对外贸易的增加可以改善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投资的增加不会提高产能利用率;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产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对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大多学者将其归因于增量投资的过度,忽视了存量资产的结构失衡问题。文章提出了从存量资产优化角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的观点。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存量资产优化模型描述在产权市场中存量资产的优化过程,并结合钢铁行业特点从存量资产结构、产出可预见性、市场可进入性和交易成本四方面指出现存优化障碍。并在对障碍的属性和来源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38号文把多晶硅定为产业过剩行业之一,这使得逆流而上的民营资本,在产能控制和提高集中度的政策牵引中,必须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0.
一周公司     
宝钢、沙钢重组传闻再起据媒体报道,作为国内钢铁行业里分别代表国有和民营两股最强大的力量,宝钢集团与沙钢集团再传"重组绯闻"。有媒体报道称,宝钢集团相关人员1月初已赴沙钢进行了"调研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