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百姓观点     
究竟从何时起,"救人有风险,出手需谨慎"变得如此流行?——去年11月15日下午,邯郸市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路上,在长达半个小时里行人们视而不见。途经此处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会讹人。"福建省永定县读者童其君对此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2.
登黄鹤楼     
红叶 《中国高新区》2010,(10):132-132
传说有辛氏在山头卖酒,遇道士来喝酒,辛氏见道士不俗而不收一文。道士临行之前取橘皮画鹤于墙壁之上,拍手招引,鹤即展翅飞舞,辛氏因此致富。10年过后道士又来,仿佛从天乘白云飞下,鹤亦翔舞而下,道士于是跨鹤飞升离去。辛氏为纪念此一神迹,遂建楼记之,取名“黄鹤楼”。  相似文献   

3.
<正>去年年底,国网慈溪供电公司社区经理钱海军像往常一样,去金山小区探望88岁的独居老人陈意如。一踏进老人家门,老人就乐开了花,"你来看我太好了,我可想吃你做的饭喽!"一边说一边紧紧握住了钱海军的手。6年前,钱海军在一次义务电力服务中结识了陈意如老人。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独居的她生活不是很方便,钱海军便主动担负起一个儿子的责任,帮老人买菜、做饭、陪老人看病。老人嫌8点后买的菜不新鲜,于是钱海军每天早晨6点就去帮老人买菜,中午下班再赶来给老人做午饭。直到  相似文献   

4.
敦煌黑暗书     
如今,在莫高窟,放有王道士骨灰的道士塔仍静静地竖立在鸣沙山下,塔上敷着白色,呈不规则的喇嘛塔形制,有点像个长葫芦,使用这种塔来安葬一个道士,显得极为奇怪,不过这倒与王道士在莫高窟的"奋斗"生涯相匹配。这个冒着几丝诡异之气的道士塔,像一截浮在时间深处的标记物,里面充塞着一个时代的哀与恸。一首河西走廊一带叫《陇头歌辞》的古乐府诗唱道:"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也许这样的哀伤,才能表达中国人对敦煌藏经洞的凭吊。  相似文献   

5.
微笑话     
正【长寿村】某个村子很多人都长寿,某天,男友在这个村子的路边上看到一位老人在哭泣,就上前问:"老人家,您高寿?"那位老人说:"95"。男友又问:"您为啥哭呢?儿女不孝?经济困难?"老人摇了摇头说:"今天早晨我起床起晚了,我爸爸打我!"  相似文献   

6.
闲谈红铜炉     
红铜炉的古事今生手炉的起源,相传产生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还有一种说法是手炉起源于道士。据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说:"今道士执手炉则不执简。"由此推论,冬天暖手的小炉可能是从道士僧人的法器中演变而来的。到了明清时期,手炉大为流行,直至民国晚期衰落。  相似文献   

7.
信仰     
<正>简介:转经筒的老人拍摄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我在到达松潘的第二天一早,便手持相机穿梭在当地藏寨的大小巷子里走走拍拍。记得那天我很幸运地遇见了图片上的这位转经筒的老人,起初我只是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她,后来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我开始了拍摄。面对镜头,老人的眼神  相似文献   

8.
伸手之间     
我喜欢乘坐他开的那趟公交车,随他穿越18个站牌,去公司上班。18次停靠,18次起动,一批批乘客上车,又一批批乘客下车,他的一个重复性动作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车子停靠在一个站台旁,一个银发老人随拥挤的人流上车。他急忙离开座位,向门口跨了一步,把手伸向老人。扶着他的手,老人上车的脚步不再吃力,脸上溢满感激的微笑。他们之间的那分默契就像一对母子,或者一对熟识的忘年交。车子继续前行,在下一个站台,他又把手伸向一个抱孩子的女人……后来我在公司附近买了房子,不再乘坐公交车了,可他和老人的“牵手”让我难以忘怀。很怀念乘坐他的车的…  相似文献   

9.
你们可帮了我的大忙了,不仅免费给我洗好了被褥,还晒好后帮我送来,真得谢谢、谢谢了。上钢四村86岁的独居老人王老伯从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马眉飞手中接过香喷松软的被褥时,感激得连声道谢。上钢社区居住着1150多位独居老人。如何关心好,服务好独居老人,让他们安然地享受晚年生活的快乐,这是上钢社区服务中心创建和谐社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  相似文献   

10.
冬日午后,阳光暖暖地照着富巷地浦湾,101岁的朱守成老人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老人的三儿媳金爱琴一眼就认出了,来人是前几天特意上门为公公义务拍照的吴大庆。"朱大爷,我给您送照片来了!"一进屋,吴大庆就把一幅18英寸的加框相片,送到老人手里。捧着相框,看着自己的彩照,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相似文献   

11.
陈勇 《西部人》2004,(11):27-28
一名日本女子13岁就来到中国……目前笔者在四川自贡市富顺县前卫镇后卫村见到了这位原名齐藤仲子中国名字叫齐庆华的老人。这位已75岁高龄的老人动情地对我说:“在有生之年,我要与我的日本亲人见一面,告诉他们,日本政府虽然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这里的人民跟我亲如一家人。”  相似文献   

12.
珠算情缘     
王成才 《中国西部》2002,(6):102-103
得知成都市拐枣树街有位陈老太收藏算盘近千把的消息,我一阵激动,很想一睹为快。当我冒着春雨来到拐枣树街,一问街坊们都知道陈履兰老人家住27号,正为孩子们上课。在“罗兰珠心速算学校”的简易教室里,这位古稀老人接待了我。她中等身材,穿着朴素,一口四川普通话让我感到纯朴亲切。她腿脚灵活,精神矍铄,浑身透出一股刚强和自信。“摆好算盘,双手打出结果,125+35-25……”随着老人宏亮的声音,辟辟啪啪的算盘声在静谧的教室里奏起和谐悦耳的乐章。一会儿孩子们奶声奶气地高唱“五星掌速算法儿歌”,接着老人又用绕口令一般的速度为孩子们出题。只见孩子们举  相似文献   

13.
刘清滢 《中国报道》2011,(1):108-108
刚来新加坡时,在地铁里,一位白发老者随人群挤上来,按照在北京的习惯,我赶紧起身让座,没想到他连连摆手,我几番推让,他终究不肯坐。于是我只好忐忑地坐下,再看周围,尽是一些年轻人心安理得地坐着。而眼前这位老人虽不算老态龙钟,也明显上了年纪,但显然,他没把自个儿当“老人”。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2月,我们黑龙江省庆安县老促会一行三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大罗镇东旺村白砲屯。车子刚刚进屯,就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人缓缓走来,我们连忙下车,同老人寒暄。他就是我们此行要看望的92岁抗联老交通员左晋生。见到我们,老人激动不已:"今年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国家邀我去北京观礼,党和国家还没忘记我。这次你们又专程来看我,我心里热乎乎的啊!"  相似文献   

15.
她曾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为了对奶奶的一个承诺,不顾众人阻拦建起了滨州市第一家民营敬老院。转眼间,风风雨雨13年。前前后后有1000多位老人亲切地叫过地“闺女”;她亲手为300多位老人洗澡、穿衣、化妆、送终,“替天下人行孝”;还有心怀感激的老人子女,向她下跪以谢“大恩”…… “我活得很踏实,看到老人开心地生活,我就很欣慰。”滨州市颐寿苑老年公寓主任鄂桂珍,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总结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成功者善于放弃!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刚买的新鞋不小心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显然,老人的行为已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  相似文献   

17.
超级思维     
《发展》2014,(2)
正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一个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下来,想在那儿宁静地打发自己的晚年,写些回忆录。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很好,安静的环境对老人的精神和写作很有益,但有一天,三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放学后开始来这里玩,他们把几只破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不亦乐乎。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去跟年轻人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很喜欢看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给你们三人每天每人一块钱。"三个小青年很高兴,更加起劲地表演他们的足下功。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了一半,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5毛钱。"  相似文献   

18.
夕阳的感叹     
曲子霖 《东北之窗》2011,(18):44-45
这组照片,是我在市社会福利院与老人进行交流时,拍下来的。 与老人相处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福利院的感激之情,还有他们心中对亲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把简单的刻刀,顽石有了艺术生命。他是一位文雅和蔼的老人,同时也是海派石雕的创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用一把简单的刻刀,为顽石雕出新的生命。他,书院镇新北村一位普通的农民,是如何成为世界级的民间艺术大师呢?且听石刻老人王金根讲述自己的故事。几经周折结缘木雕其实,我是上过学的。在14岁那年我考上了江东中学(现北蔡  相似文献   

20.
在社区采访助老大食堂时,一位老人曾拉着记者的手说:“这人上了点年纪,犯懒是难免的,我自己能吃多少,单独做顿饭更不值当的,能凑合就凑合。”一说起日常吃饭,老人一脸愁容。实际上,做饭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是个麻烦事,特别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更加困难。不得不说,社区助老大食堂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干净的就餐环境、丰富可口的饭菜、低廉的价格,对于老人们来说,这个家门口的“温馨食堂”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暖,也解除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