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设计合理的契约,完善对代理人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交易关系实质上是订立契约的行为。为了确保交易前后双方的利益均衡,降低乃至避免道德风险,设计合理的契约的核心是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目标尽可能兼容。一是参与约束方面,加大对代理人违反合约和提供低水平努力的惩处力度。委托人在私人部门里有较大的余地选择代理人,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委托人、监督者和代理人的主体进行重新界定,并对无合谋防御机制时的情形作了分析,再针对合谋行为设计出监督者主导和委托人主导两种合谋防御机制。在监督者主导的防御机制中,委托人事前给出一组契约,授权监督者向代理人提供子契约,委托人提供的契约可使得监督者和代理人所得到的转移支付都不小于其实施合谋时的信息租金,让监督者和代理人没有激励进行合谋。在委托人主导型的防御机制中,委托人同时与监督者和代理人签订契约,如代理人谎报自己的成本类型,委托人会对代理人实施罚金,而给予监督者奖励,让监督者有动力积极履行职责,且能激励高成本类型的代理人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保险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关系,委托人要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而契约的执行力掌握在代理人一方,契约的制约力掌握在委托人一方,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不能回避的两大难题,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信号传递、激励方式、信誉机制三方面决定了保险委托代理关系的状况,也决定了寿险营销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劳方和资方的议价能力决定了劳动契约的属性,而劳资双方的风险态度则是影响各自议价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比较制度实验的方法,分析不同风险态度的委托人在面对信任契约、奖励契约和惩罚契约时的选择倾向,不同风险态度的代理人实际努力水平的差异,以及风险态度对双方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对信任契约和奖励契约下的委托人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外,风险态度对委托人的契约选择行为、代理人的实际努力水平以及他们的总收益都存在着显著的影响。这一研究结论为劳动契约设计的激励相容提供了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詹森和麦考林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在这样一种契约下,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其中包括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代理人通过从事这些活动获得一定的报酬。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委托与代理人之间的权利冲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矛盾:物质利益关系的不一致,风险偏好不相称,投资决策方面的期限偏好不相同。实际上,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分歧,围绕各自的目标(效用最大化目标)进行博弈,从而谋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叶晓玲 《经济论坛》2005,(13):137-140
一、委托代理的博弈模型 (一)委托代理关系描述 委托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而进行的代理,通常又称为“授权代理”或“意定代理”。委托代理关系一般可定义为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从事某项活动,并相应授予某项决策权,代理人通过代理行为获取一定的报酬。委托代理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委托代理关系仅指资产所有者作为委托人、  相似文献   

7.
代理制比较     
代理制比较陈躬林经济学家把代理制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它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于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在代理制度里,当代理人为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时,就出现了代理成本。当然,从广义上说,代理...  相似文献   

8.
贺琼  王磊 《当代经济》2006,(17):91-92
一、引言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很重要的理论问题,该理论研究特定经济关系的双方之间的动态博弈问题.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其他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的契约关系.在委托代理框架下研究适合于代理人的激励机制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实践中人们一直探索的重要内容.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经常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着对工作的详细信息、代理人的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使得度量代理人业绩的成本昂贵.所以,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否则代理人做出的决策通常不是最优的,这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委托人怎样在缺乏全面严格监督的情况下,制定一套激励报酬机制,使代理人在为自己的利益努力的同时,能自愿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效劳.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委托代理问题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很重要的理论问题,该理论研究特定经济关系的双方之间的动态博弈问题。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其他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的契约关系。在委托代理框架下研究适合于代理人的激励机制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实践中人们一直探索的重要内容。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经常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着对工作的详细信息、代理人的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使得度量代理人业绩的成本昂贵。所…  相似文献   

10.
实际审计委托人被虚置的直线型审计关系是审计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应建立委托人—代理人共担风险的契约机制和独立审计的委托—付费分离制度,以保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代理人有限承诺下的规制合约设计--以环境规制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非对称信息下,委托人该如何设计契约,使代理人按照其意愿行事,在既定的信息结构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次优",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在一个环境规制的框架下,分析了作为委托人的政府该如何对作为代理人的污染企业进行最有效的规制.针对逆向选择和代理人有限承诺并存的情形,本文给出了规制契约的形式,并对不同信息结构下所求得的解进行福利比较.  相似文献   

12.
马寅杰 《经济论坛》2006,(23):83-84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Micheal Jensen and Willam·H.Meekling于1976年在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其所有权结构》中将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业务,包括把某些决策权托给代理人。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前者追求股票收益最大化,后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即他们的人力资本(知识、才能、社会地位)增值和提供人力资本进行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不确定性、代理问题和国有资产产权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经济学中的代理问题,亦即分析委托—代理关系(或代理关系)中的约束—激励机制问题。詹森(M·Jensen)和麦克林(W·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它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  相似文献   

14.
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Holmstrom,1979)研究了代理人代表委托人从事单一的无法观察的行动时,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来降低道德风险的问题,其主要着眼点是风险分担和激励之间的权衡关系,并且已经被广泛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传统的委托一代理模型过于理想化、简单化,它只考虑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制度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特征,而两权分离可看作是一组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所以委托代理理论成为支撑当前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如何确效设计委托人与代理人间的契约关系.实现代理成本最小化的同时风险最低、效益最高,也是实施会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产生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代理成本的产生是由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委托人无法准确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从而导致代理人不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产生了“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并给委托人带来一定损失(剩余损失)。于是,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合理的契约(激励机制),以诱使代理人选择对委托人最为有利的行动,因此而产生了监督成本与激励费用。代理成本主要包括剩余损失、监督成本以及激励费用三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农民的农业收入与农地契约有着密切关系的假定下,文章以契约为切入点构建了对契约运行进行检验及修正契约主体履约错误的惰性契约模型。进一步地用惰性契约模型对中国农村改革30年来的农地契约进行了检验,判定了不同时期惰性农地契约中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履约错误,给出了修正国家与农民农地契约履约错误并以此提高农民农业收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姜鑫 《经济经纬》2005,(1):143-146
当代理人的行为不能被委托人所观察,或者即使可以被委托人所观察,它也是不可证实的,这种不对称信息问题被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模型就是研究契约关系中代理人的行为不是一个可证实变量的情况,这一模型在近年取得了显著的扩展,了解与掌握这一理论的最前沿,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无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詹朝军 《技术经济》2003,22(4):36-38
<正> 一、造成监事会功能失效的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缺陷。现代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根据该理论,公司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由于代理人的行为是理性(或有限理性)的,且是自我利益导向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在公司运作中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公司治理契约的不完全性诱发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当事人道德风险行为,制约着企业经营效率,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文章从契约不完全性视角探讨了公司治理道德风险的本质和起源,并从公司治理当事人委托代理交互关系中指出了委托人-代理人框架、委托人-监督人-代理人框架、知情委托人框架三类道德风险分析框架。结合公司治理道德风险的本源,从微观视角提出了偏好治理机制、声誉治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横向监督机制以及第三方执行机制五种由弱到强、由内到外的道德风险多层次治理机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五种治理机制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五种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道德风险中的规制效能进行了总结并从外部竞争对内部机制的影响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