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法治社会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人是否积极担当公民身份角色的晴雨表,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全体公民普遍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有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宪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角度看,一方面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高度重视"法"的效能等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其封建特权思想等也对法治文化建设起负面作用;吸取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应成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依法治国不仅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更以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要件。对大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从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完善评价机制、探索有效教育路径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学校公民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相比,阐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学校公民教育作为培养法治国家的主人的基础性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所发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提出学校公民教育应以公民为培养目标,让国家的主人在学校中树立公民意识,系统学习做主人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公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整体精神、强调责任和义务、强调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个体与社会、出世与入世、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利因素。我们要吸收、创新、构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培育现代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试论传统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养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清末民初到今天的100年,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百年。从中国现代化的视角,以公民社会的养成为主线,从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去解读百年中国的变迁历程,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律变奏,分析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困境与出路,试图从学术上探索中国公民社会养成的普世而又独特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缘何历经百年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践行,公民意识的生成依旧步履维艰?其深层原因是公民教育在我国遭遇到了社会内在的文化阻滞力,表现为涉及到日常生活世界、自在自发的文化范式以及延伸到政治态度的方方面面的传统社会心理。降低甚至排除传统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是提高我国公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对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公民意识是政治稳定的内在支撑,公民意识支配下的民主参与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公民意识支配下的理性、规范的参与方式是政治稳定的必要前提。只有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法治国家的普遍规则秩序方能有效建立,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10.
论现代公民法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民法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根本目标是塑造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要改变当前的法律教育导向,把法制教育转变为法治教育,使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转化为公民的内在素质;现代公民法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学校基础法治教育、社区法治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意识     
只有培育出公民意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本文通过对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公民意识与市民意识及公民意识与主人意识等关系的论述,阐明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指出培育公民意识的出发点是市民意识的生发,其落脚点是主人意识的养成,以期求得培育公民意识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公民现象这种社会存在派生出来的,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和社会性特征。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变化,公民意识的价值和内涵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公民意识动态变化的历史图景,直接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的不同发展形态和发展特质并最终揭示着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社会渠道与手段相结合而完成的,是一种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其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生群体仍存在各种公民主体意识淡漠、缺失等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诉求凸显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普遍得到增强,然而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在校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国在校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环境、教师引导、家庭教育五个环节着手,提出在校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现政治现代化已成为加快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对如何实现民主政治提出许多有益的观点,对加快我国的政治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培育几种公民意识,如何培育公民意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生命形式与生命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问题自始就是一个比较问题,因为我们在构建法治秩序时,至少目前还无法摆脱西方法治主义的影响。中国法治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中国传统文明本身的脉络梳理上,这是构建中国法治秩序的原始立场。只有在理清民族文化传统之前,放弃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从中国社会本身的诉求来界定并阐释中国的法治问题,才可以在此超越"法治陷阱",并进而梳理法治,构建人的独立意识,成就中国人的秩序洞见。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部分公民诚信意识欠缺,不利于农村新的生产模式的形成,增大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和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要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打造诚信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民的诚信意识,加快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乏社会公德、公民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的监督意识是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历史上缺乏与公民伴生的民主条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良因素的渗透和思想教育没有及时转变到公民教育上来是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加强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的公民教育,是确立公民意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传统对大众体育参与意识有着积极和消极作用,认清其利弊,有益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和整个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转变是中国社会现代政治心理的发育和社会制度创新发展中必须努力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阐述了社会政治心理与制度变迁的双向互动关系.肯定了政治心理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指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公民意识是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转型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