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近50年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湖北省1952-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50年,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经历了一个由短期增长到持续减少的动态变化趋势,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湖北省1952-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湖北省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趟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驱动、人口驱动、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相似文献   

3.
根据山东省各地市的国土资源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山东省耕地数量的变动趋势、变化结构、区域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山东省近10年来耕地减少迅速,地区差异明显,直接驱动因子是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河南省1978年以来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对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全省耕地数量整体波动较小,总量基本稳定;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耕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省内各区域耕地变化有所差异;河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产出能力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自然环境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56年来耕地变化及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广东省56年来的耕地统计数据,对建国以来广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耕地数量的变化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采用近30年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因子,得出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力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最主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为未来丰富相关研究以及针对性地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法、分类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结果](1)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经济状况、区位条件等社会经济因子在短期内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较大,国家政策是特殊的社会经济因子。(2)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分别通过改变土地生产潜力、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平衡来驱动耕地数量变化,社会经济因子中的政策因子通过强化或减弱土地某项功能对耕地变化产生影响。(3)自然因子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在快速城镇化地区、粮食主产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依次增强,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作用依次减弱,政策因子是所有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4)快速城镇化地区、粮食主产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数量变化分别主要受到建设占用、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压力、自然条件限制及退耕还林驱动。[结论]探究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和驱动机理是提高耕地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应当向全面分析耕地变化内涵,定量研究政策因子,衔接耕地保护对策制定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经济超常发展,在此过程中土地利用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尤以耕地数量的锐减最为突出。本文选取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被誉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四小虎”之一的南海市作为典型研究区,深入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主要出现于80年代中期以后,并与全国,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基本一致;在空间变化上,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据此可分为四种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在近20年中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及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安徽省近10年来的耕地序列和人均耕地序列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实施以来耕地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用灰色关联度法,定量研究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安徽省1997年以来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997-2002年的缓慢减少期、2003-2004年的快速减少期和2005-2006年的增长期:耕地年均变化速率和人均耕地年均变化速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据此将全省分为5个不同的耕地资源变化区;耕地重心发生了转移,大体是稳定在淮北平原西北部;在近10年的不同阶段,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中,年末总人口一直是影响耕地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子,2003年以来非农业人口对耕地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3~2002年郫县的统计数据,以耕地净减少量和耕地变化动态度作为聚类因子对郫县各乡镇进行聚类以反映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发现政策因素是造成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97~2017年耕地变化情况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内蒙古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得出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增加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并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因素提出内蒙古加强耕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根据1985年和1995年两个时期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湖北省13个市1985~1995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揭示了该省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阐述了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地形、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及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变化和交通条件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湖北省成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1996-200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变化,并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  相似文献   

13.
广西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1990-2003年的耕地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广西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马区动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广西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要素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此外,国家相关政策也起着相当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和GIS的湖北省耕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湖北为案例区,选取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12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栅格尺度上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AHP方法能够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适合用于确定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2)栅格数据由于便于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地形图和MSS、TM影像,从数量、类型、空间分布及重心转移几个方面分析了嘉荫县耕地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了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25年来,嘉荫县耕地面积增加了54747.34hm2;在整个转换过程中,林地和草地转换成耕地所占的面积最大;由于耕地增长的区域差异,近25年,该县耕地重心向西北偏移了13.13km;耕地的不断增加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是耕地动态变化的基础,耕垦政策及人口增加是耕地动态变化的直接原因,比较经济利益是耕地动态变化的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重点分析了1995~2005年全省及17个市(州)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呈下降趋势,耕地的生态赤字出现小幅度波动,全省属于耕地不可持续类型;以2005年数据为依据,17个市(州)中,只有神农架林区表现为生态赢余,属于可持续类型,其他均属于不可持续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山东省生态用地变化特点及驱动因素,评价各类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程度,为科学编制区域空间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用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构建了全省生态用地转移矩阵,归纳了影响生态因素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了驱动力指数计算方法,定量分析和比对了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结果]2009—2017年生态用地共计转出2048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72%; 转入316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072%。8年来全省生态用地净减少1732万hm2,占2009年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00%。生态用地的流向以耕地最多,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流出次之,向设施农用地的流出也有较大面积。[结论](1)在影响生态用地变化的六大驱动因素中,耕地开发和城镇村工矿占用的驱动力指数最高,非耕农业占用对生态用地的变化有一定影响。(2)六大因素中城镇村工矿占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