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劳动力用工方式,不但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分担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提升了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劳务派遣先天存在的"双重三方"的复杂结构使其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的累积和暴发不仅会对劳务派遣机构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使整个劳务派遣市场受到冲击,对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分析劳务派遣机构在劳务派遣过程中的风险来源与成因,并据此提出有效规避劳务派遣风险的对策,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已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加强了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劳务派遣用工作为各地供电公司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队伍,在公司生产、营销、后勤、工程施工等专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公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补充。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对维护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法规对劳务派遣用工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又称人才租赁,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发展于欧洲、日本,我国出现劳务派遣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机构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接受派遣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由派遣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险费用,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对劳动者行使指挥权和管理权,并支付用工费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电力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要求,超前谋划,研究劳务派遣用工新模式,规避法律风险。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劳务派遣用工合法权益。当前,劳务派遣员工作为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队伍,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营销、后勤、工程施工等专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补充。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如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因劳务派遣用工导致的劳动争议有增长趋势等。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和新颁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已分别于2013年7月1日和2014年3月1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源于美国,发展于欧洲、日本。国内劳务派遣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对人力资源认识的加深,我国企事业单位也对劳务派遣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更发展成为国内一种新兴的就业服务方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  相似文献   

6.
农电用工问题种种 劳动法规带来的用工主体问题。为规避用工风险,有相当一部分农电企业采用劳务输入方式使用农电工,但随着《劳动合同法》草案的颁布,意味着此类用工行为将不再是有效的“防火墙”。该草案首先对劳务派遣单位实施了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劳动力派遣形式用工的用人单位(以下简称劳动力派遣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并应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中,以每一名被派遣的劳动者不少于5000元为标准存入备用金。”并就具体用工行为指出:“劳动者被派遣到接受单位工作满1年,接受单位继续使用该劳动者的,劳动力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终止,由接受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接受单位不再使用该劳动者的,该劳动者所在岗位不得以劳动力派遣方式使用其他劳动者。”这无疑是给农电企业上了一道令人头疼的“紧箍咒”,宣告了劳务派遣制用工的实质性终结。  相似文献   

7.
韩春桃 《广西电业》2013,(Z1):56-58
劳务派遣,就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劳务派遣机构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务人员的一种用工方式,劳务人员与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是劳务关系,派遣员工与派遣机构则是一种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这种新的用工优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前广西水电工程局也正在采用这种用工形式,其优点是可以节约成本、转移劳务风险、人事管理便捷、优化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决定,并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本次《劳动合同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修法对劳动密集型的电力企业影响重大.在新法环境下,电力企业如何应对及防范普遍存在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不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比例过高、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员工同工不同酬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在新疆几乎涵盖所有行业。由于新疆劳务派遣用工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改善此类问题做出了探讨,最终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劳务派遣是指派遣机构根据要派单位(即实际用人单位)的要求,与要派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要派单位,受派劳动者根据要派单位的要求进行工作,派遣机构从要派单位获取派遣费用,并向派遣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劳动关系。劳务派遣是近几年才进入我国的,这是在劳动关系实践中自发产生并讯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制度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以更换电池方式为主的电动出租车运营、管理、监控、调度的需求和提高电动出租车在运营过程中的便利和安全,提出了电动出租车综合调度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并就该系统的具体功能和实现方式做了具体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流域梯级电站优化调度、厂内经济运行以及经济运行评价等几个方面,以构皮滩发电厂为例探讨了水电站经济运行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对影响发电耗水率、水量利用率、综合出力系数、弃水期负荷、水能利用提高率等指标的主要因素分解,确定反映水电站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标,构建了水电站经济运行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型水电站的经济运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发电企业节能减排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行为特点,以保证电厂投资人最低利润及发电量平衡为约束,以全厂煤耗量最小为目标,从合理分配投资人利润的角度,设计了适合于厂内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机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并进一步引入补贴分享系数,在利润、煤耗率和发电权交易报价之间建立联系,指出了厂内发电权交易报价的合理范围,最后设计了模型的求解算法并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解读节能发电调度政策的基础上,给出了节能发电调度测算模型,分析安徽省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后的节能减排效果和对发电企业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后对一些发电企业的经济补偿思路。  相似文献   

15.
贾岩 《电力技术经济》2011,23(7):5-9,18
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是电力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介绍了河南、四川两省3年来开展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的情况,总结了开展“上大压小”和节能发电调度在优化电源结构、降低煤耗水平及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针对试点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节能发电调度、推广试点经验,就市场机制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经济补偿政策和电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修正加权变异系数的电力调度公平性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电量预测的偏差、机组少发电量及被核减的合同电量对电量完成率的影响,分别定义了修正后的合同电量完成率;借鉴经济学领域中的修正加权变异系数,用修正后的电量完成率,从单纯的只考虑电量完成率与考虑各机组之间年度合同电量差异的电量完成率2个角度,构造了基于修正加权变异系数的合同电量执行公平性指标,并以某省2006年直调电厂发电量数据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这2个公平性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合同电量完成率、完成电量的分散程度及调度机构对合同电量调度的公平程度,并能够得到从年度开始到某时刻的合同电量完成情况及调度执行的公平度,可以指导调度机构在后续月份中更好地实现公平调度。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传统水电厂的地位和现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建设智能化水电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智能化水电厂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并以东北电网公司白山发电厂为例,分析了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系统体系枸架,以及智能调度、状态检修、大坝安全、防汛决策支持、联动等功能,从节能增效、经济及社会效益等角度,对智能化水电厂的运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4,38(10):914-932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ngagement of Japanese, Korean and Chinese participa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standards at IETF on the basis of four quantitative metrics: attendance, patenting, authorship and leadership. The results are strikingly divergent. Japanese involvement in Internet standardization began early and Japan was, for many years, second only to the U.S. in terms of IETF participation. Though Japanese participation has declined since the early 2000s, Japan remain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IETF standardization. Korean involvement in IETF has always been significant, but below the levels of Japan and major European countries. Korean participation in IETF has also declined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has been dominated by one firm, Samsung. Though meaningful Chinese involvement in IETF did not begin until the mid-2000s, it has rapidly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Today, China is a major player in numerous areas of Internet standardization in terms of three metrics (participation, patenting and leadership), and is rapidly gaining in terms of document authorship as well. Most of China׳s recent IETF involvement can be attributed to Huawei, though other Chinese firms have recently begun to increas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Thus, contrary to some views that China׳s engagement with standardization is primarily one of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catching up”, China׳s experience with IETF demonstrates deliberate and effective engagement with a major Western standards-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on its own terms.  相似文献   

19.
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快速成形技术的原理,展示了快速成形技术在快速模具制造、金属零件直接成形、反求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总结了快速成形制造技术研究的热点,即研发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成形精度、建立RPM的反求工程系统、建立成形技术的统一标准和扩大成形技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 that a sense of school subject image is a necessary feature of curriculum management and a potent force for change. The discussion centres on the view that all school subjects have an image and that if those intimately involved with the subject do not control the image then someone else does! I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image is the product of past encounters and old euphemisms and is unlikely to hold the changed realities.The UK developments in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 term Design and Technology is used to denote the school subject defined under this heading by the UK National Curriculum, 1995) have created something of an image problem which has interesting international parallels. Some of these problems are due to clearly discernible internal tensions and an ambiguou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ubject areas.Through greater attention to subject image internal controversies might be acknowledged and resolve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subject areas can be more meaningfully understood and practitioners can be helped to make sense of curriculum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