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中级任职培训对象将要在军队各个岗位上担任副团职及相应的领导职务,承担一定的指挥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中级任职培训学员,感恩不仅是一种心理要求,而且是一种基本素质。中级任职培训学员感恩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组织的培养之恩、国家的关爱之恩、人民的支持之恩、领导与战友的关心之恩等等。要通过把感恩教育纳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多途径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铸牢学员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创建感恩校园文化,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等方法措施加强感恩教育,通过教育,使学员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之后图报,感恩之后思进,感恩之后明责,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促进部队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恩思想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在今天,重拾感恩美德,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塑造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本文认为大学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学生识恩、知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施恩,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相似文献   

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剖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目的是通过培养大学生学会感恩,能够知恩、识恩、报恩,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发展、有德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社会感恩的困境源于多元文化的矛盾和感恩文化差异问的冲突,其现状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构筑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构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应明确社会价值规范目标,培育良好的感恩行为选择环境,提高感恩主体的行为选择能力和统一感恩价值评价体系等.通过对社会主义感恩文化体系的诸多层面的完善,人们才有可能走出感恩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浅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近期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今社会正处在各种文化激烈撞击的转型期,感恩教育更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认知教育、情感教育等解决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在心理上产生的认可,并欲给予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建设感恩型组织文化,首先要从组织内部“双向感恩”开始,进而外化为组织对社会的感恩。不论是组织内部的“双向感恩”,还是组织外部的“社会感恩”,都可以为组织带来实在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李炜坤  赵培举 《经济师》2022,(3):142-144
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精神底蕴,是中华儿女一直遵循的道德红线。将感恩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使大学生深刻了解感恩的实质内涵,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成效、增添新鲜血液。文章立足感恩教育视角,从感恩教育的实质内涵、现实意义、融入路径进行研究,为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品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应然要求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需要,还是培育贫困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以及提升社会资助意愿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普遍存在重资助轻育人、教育内容片面、教育形式单一、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亟需将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推动资助由无偿型转向反馈型,健全感恩的伦理道德体系,营造和谐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构建起“四位一体”制度体系,以强化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相似文献   

12.
建设感恩型组织文化,首先要从组织内部"双向感恩"开始,进而外化为组织对社会的感恩.不论是组织内部的"双向感恩",还是组织外部的"社会感恩",都可以为组织带来实在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当代青少年感恩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凸显。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感恩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立足社会层面,分析探讨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介入策略,对加强青少年的感恩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与社会支持投入效能相关。关于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提出了社会支持的定义和心智干预选择模型的观点,并以贵州苗族老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提高社会支持效能、保护与开发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资源、改善苗族生活品质内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部分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志和行为层次上不报恩。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充分利用好贫困生资助平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理论在中国尚属空白。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重视"感恩"教育。从大学生"感恩"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入手,分析引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尝试对"感恩"教育引入大学教育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高职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应该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相互融合,形成"五三环扣"教育模式,进而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感恩”教育理论在中国尚属空白。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重视“感恩”教育。从大学生“感恩”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入手,分析引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尝试对“感恩”教育引入大学教育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感恩意识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意识是校园和谐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感恩教育的缺失与乏力以及虚拟世界思维方式等造成的。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基础。感恩也是一种力量,具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有积极乐观主义的精神,奋发向上,力量无穷。同时,感恩也是幸福的源泉,一个感恩的人阳光、健康,知足感强,快乐无比。一个具有感恩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团结的社会、美好而幸福的社会。感恩意识需要培养,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