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人,又是企业的雇员;拥有与双重身份相适应的双重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国有企业内部关系,才能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顺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杨小东 《经济师》1996,(2):34-35
试论如何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杨小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如何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重点在于改革国有企业的制度,即必须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明晰化,硬化国有财产责任约...  相似文献   

3.
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暴露: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国有企业的低效益使劳动关系长期不正常,国有企业社会政治任务使劳动关系市场化难以顺利推行。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出现市场化程度提高等一系列新趋势,在对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顺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新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改革的政策建议,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新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改革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和完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缓解各级政府与下岗职工就劳动关系所发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和确认企业法人制度唐海滨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法律地位,是关系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问题是重新认识和确认企业法人制度,即承认...  相似文献   

5.
王富祥 《经济师》2002,(11):151-152
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 ,影响其有效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代理关系。文章通过对委托代理关系模式和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理顺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问题的处理,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解决冗员问题的“瓶颈”,因而成为政府、企业和职工共同关注的重点。由于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不单纯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涉及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劳动力重组、市场就业、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复杂问题,人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关系的处理工  相似文献   

7.
合作型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在广泛的劳动关系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焦点小组访谈、专家法、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确立了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四个测量维度:就业保障、工作条件、参与管理、内部和谐等;并通过路径分析验证了合作型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型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合作型劳动关系及就业保障、参与管理、内部和谐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说明企业着力与员工长期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隐性激励"双重缺位"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隐性激励是由外部市场竞争性激励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隐含契约性激励共同组成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由于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扭曲。因而存在企业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内外部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是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已历经百年沧桑,其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内部控制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国有企业掌握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兴衰,因此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和发展更牵动着中国所有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运用内部控制理论,总结中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现状,针对中国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的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科学的组织形式,它有利于理顺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股份制并不能解决所有层次的问题,如果没有严格的立法和执法以保障国有资产的权利,没有规范的产权制度以界定国有企业行为,国有企业改革不仅难以获得股份制的积极效应,而且还会损害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劳资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劳动关系形态演变的动因。如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进行清晰地定位,关系到国家劳动立法的出台、产业政策的调整,是涉及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利益分析作为视角,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可以界定为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市场转型期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可以界定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可以初步定位为利益依附型劳动关系。对不同利益形态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价和反思,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是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纪玉山 《经济纵横》1994,(11):39-41,49
国有企业改革中值得思考的几个认识问题纪玉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我们彻底转变观念,解决好以下几个认识问题。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搞私有化现在,一提到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人就把它与所有制性质的变更相提并论,认为用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3.
构筑企业集团党建工作新机制陈伟张廷德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建立大公司、大集团,形成国有经济新优势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和主旋律。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57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已经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产权关系、运营现存资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理论界尚缺乏对公营部门的劳动关系进行专门研究。从国外的现状看,一般把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员工的劳动关系归为公营部门劳动关系的调整范围。就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进行分析,由于政府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具有"隐性雇主"的角色,同时,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机构,因此,我们可以将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重新定位为公营部门劳动关系。在理论上将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重新定位有利于强化政府的雇主意识,有利于建立双轨制的企业劳动关系治理机制。针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在理论上的重新定位,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是在适当时机进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单独立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政府与企业间的收益分配关系徐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指国有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促进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增强活力,提高效益。但是,迄今为止的改革理论和实践还不能说己经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仍有从理论上进一...  相似文献   

16.
王小平 《经济师》2010,(3):229-230
文章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对南京市"三联动"改革产权转让中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南京市"三联动"改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首先,南京市"三联动"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抓住企业退二进三、合资合作、购并重组、技术改造、新品开发等方式将调整产权结构与理顺劳动关系,理顺债务关系结合起来,互动推进的,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产权转让的典型,有着很好的研究意义。其次,其在产权转让的过程中对财务问题的处理较为彻底和合理,其所取得的经验值得在今后的改革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汪启东  石玉科 《经济师》1997,(11):33-33
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现实途径●汪启东石玉科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理顺政府、企业、银行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金融制度,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所在。改革十几年来,理论界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探讨。近...  相似文献   

18.
张秀梅 《经济师》1999,(6):56-56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难点所在。针对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规范政企关系,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  相似文献   

19.
张洲昆  宣平 《经济师》1999,(7):70-71
一、我国银企关系的现状当前,我国银企关系没有理顺,银企之间疙瘩很多,企业在与银行交往过程中,总抱着一些陈旧过时的观念和采取一些错误做法,加之银行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银企关系僵化,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从经营角度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均陷入困...  相似文献   

20.
治理国企有两种方法:一种“捉麻雀”方法,即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解决问题,在单个企业内部解决问题。20年来的松绑放权,承包经营,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以单个企业为对象,囿于从企业的内部解决问题。这种“捉麻雀”方法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它不能够解决国有企业一些涉及宏观层灰的问题,不能完全理顺企业上、下、左.右、内.外的关系,不能完全解决企业方方面面和里里外外的矛盾。 国企改革了20年,一般说,单个国企内部问题大体上得到了解决。如果20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仍然用老办法也就很难解决了。现在要跳出单个企业,用“下围棋”的方法,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