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座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在协同视域下利用容量耦合协调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层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莫兰指数揭示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区域平衡性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三大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东部海江河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递减态势;从发展充分性看,各地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呈现时空一致性,但其与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从空间集聚特征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子系统空间集聚不显著,而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则呈现明显的正向自相关特征。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从经济、创新、民生、环境和生态5个维度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增加,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市域存在明显差异,除兰州外的市域仍处于发展较低水平。(2)黄河流域甘肃段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间高四周低”格局,重心逐渐从兰州向天水方向迁移,即向黄河支流渭河方向进行迁移。(3)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处于同步发展态势。(4)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水平5个维度除民生维度减弱,其他维度均有明显增幅,2014—2019年增辐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创新>生态>环境>经济>民生。(5)根据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资源量对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3.
于宏娟 《山西农经》2022,(24):138-141
基于黄河流域的77个城市2008—2018年的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Arc GIS可视化分析黄河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演变上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波动状态,但是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从分流域来看,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从空间分异来看,效率值分布区域性差异明显,周边地区效率值较高。文章测度并分析了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对进一步实施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科学评价水资源环境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以灰水足迹为视角,纳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全面测算200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环境状况;基于“脱钩”的内涵,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灰水足迹的变化进行分解。结果 (1)总体而言,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随经济增长而增加,2013年达到极大值后缓慢下降。(2)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由无序到有序,2019年大多数地区呈强脱钩态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2000-2019年约63%的地区在人口效应、经济效应的拉动作用下,农业灰水足迹产生增量效应;约37%的地区在城乡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抑制作用下,农业灰水足迹产生减量效应。结论 适度提高沿黄地区人口质量、控制经济发展规模以及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领域偏弱,促进两者空间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区2004—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双系统进行协调发展分析,并运用全局莫兰指数揭示黄河流域双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平稳,在时序上随经济周期的变化有所波动,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呈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两系统均有显著空间差异性。从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协调情况从2004年的轻度失调衰退阶段提升至2018年的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从省域角度来看,2012年前各省区协调性持续向好,2012年后增长趋势放缓且部分产业结构偏重的省区协调性降低;空间集聚情况上,2009年前耦合协调度有较为明显的弱自相关特征,2009年后自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乡村要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本文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0年9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社会发展四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Moran’s指数测算了黄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演变动态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发展水平看,2010—2020年黄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呈上升趋势;从分布动态看,核密度曲线向右移动,但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存在不平衡;从空间分布动态看,呈现高高—低低集聚趋势。基于此,提出了黄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关建议,认为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做到因地施策,重点倾斜和不断减少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安全、城乡融合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对甘青宁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8年甘青宁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向好,但地区差异逐渐拉大,高质量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安全、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均呈增长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水平地区差异逐渐缩小,社会和谐和城乡融合水平地区差异逐渐扩大;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森林覆盖率、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安全和城乡融合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层级任意两因子交互后解释力更强。基于以上结论得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突变理论方法的我国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聚焦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效率提升问题,构建DPSIR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理论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黄河流域九省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较大,内蒙古处于领先地位,河南省排名落后,其余省份居中且相差不大。从时间分布上来看,研究期间内各省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黄河上游的土地生态安全表现相对较优,下游次之,中游较差。其原因主要在于城市化人口压力过大、水环境与农业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以及治理力度不足等,由此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优化管理和农业清洁化生产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熵值法构建渔业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研究2012-2022年沿海11个省份渔业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从时间格局上,研究期内沿海省份渔业经济韧性总体呈现平稳与增长交替的总体趋势,沿海省份渔业经济韧性之间的差异先增大后减小;(2)从总体空间格局上,渔业经济韧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但差异呈现降低趋势;(3)从分维度空间格局上,大部分省份的抵抗与恢复能力有所提高,调整与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创新与转型能力保持平稳。为此,各省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提升全局性渔业经济韧性,并依据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渔业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认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应由速度转向质量,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三个方面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大,两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喜峰  姜承昊 《水利经济》2023,41(2):18-24, 3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关系高质量发展成败。通过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体系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等3个范式切入,分析现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不足。结果显示,现有研究集中高质量发展概念体系构建、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等议题,但尚未有研究阐明水资源刚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在阐释了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约束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统筹安全和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机制,认为应建立起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动态联系,并对可能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生态经济的本质是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而中国西部农村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研究其区域之间的生态经济差异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尺度,分析1998~2012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化及差异特征。[结果](1)从时序特征上看,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整体上波动下降,但各省份存在"稳定型""缓慢增长型""缓慢下降型"的不同变化趋势;(2)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波动中减小,而相对差异由扩大向稳定的趋势演变;(3)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四川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而且农村生态经济等级比例从"中间大两头小"向"头重脚轻"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提高。[结论]中国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空间差异小且发展最好的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并呈现向东、北发展的趋势。空间差异大且等级变动大的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的西北部,并均向更高等级方向变动,说明该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上升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亟需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方法]文章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价1990—2018年流域生境质量变化;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两个角度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提取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地扩展阻力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分级后与“三生用地”相叠加,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从“点—线—面”架构生态网络,优化流域生态空间。[结果](1)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生境质量呈“U”形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其空间演变表现为低水平生境面积不断扩大,高水平生境范围有所萎缩。(2)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10.7万km2,与实际生态用地的空间叠置率为69.01%。流域共提取9个生态源地,识别一级生态廊道9条,生态绿心40个,组合各地理要素提出“一楔两屏三带四区多中心”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议。[结论]生态安全格局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在此基础上控制流域草原畜牧区载畜量,巩固流域农牧区产能优势,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农牧空间管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分析基础上,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两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然后采用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Moran’s I指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等方法考察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稳定的逐年上升趋势,且2016年后逐渐加速上升,但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增长缓慢是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自2016年以来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性,2019年后进入“高速高质”发展阶段。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梯度效应和“高质量发展极”与“低质量发展陷阱”并存的集聚效应。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关联网络通达性,且存在多重叠加现象,但关联紧密程度有待提高。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谷国政  宋戈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103-116
研究目的:揭示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响应规律,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9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演变呈“北高南低、东西一致”空间分异特征,其中,耕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耕地生产功能次之,耕地生活功能增幅最小。(2)辽宁省耕地价值呈“南高北低”发展趋势,地均综合价值整体上升;其中,耕地社会价值最大,呈现“N”型变化态势;耕地经济价值次之,耕地生态价值最小,但变化幅度较大。(3)辽宁省耕地功能与价值之间存在响应关系,表现出伴随时间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与空间分异的非均衡性特征。研究结论:应基于要素共享、结构联动、功能融合与价值响应适应,协同推进耕地多功能的供需动态平衡以及耕地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山东省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方面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测度了2010—2019年16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变,并运用耦合度模型测算了2010年、2015年和2019年16地市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山东省16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城市。(2)2010—2019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呈波状下降趋势,创新和开放对区域差异的贡献率要高,区间差异是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3)高质量发展集聚态势明显,但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4)协调水平不断上升,勉强协调以上类型城市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8.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流域上下游生态经济利益、调动各方流域保护治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黄河流域完善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提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点方向,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黄河流域空间均衡发展,在测算黄河流域9个省区水资源可承载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态保护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省区内部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别以水与经济均衡、水与生态均衡、经济与生态均衡为子目标,构建了空间均衡性诊断模型,对黄河流域相邻“省区对”进行了空间均衡性诊断,反向追踪各“省区对”空间不均衡的原因。结果显示:除宁夏、甘肃外,黄河流域其他省区内部3个子系统间均已达到初级或中级协调发展阶段;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的相邻“省区对”分别通过了均衡性判别;宁夏、甘肃、山西和内蒙古4个省区严重影响了省区间的均衡性,抑制了黄河流域整体的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15年间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变特征,为提升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用地与产业结构、改进土地利用政策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发展率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呈增长态势,南北差异明显,高值点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南京市和南通市;(2)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空间离散程度不断下降,总体差异和区内区间差异呈现持续减小态势;(3)城市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4)各地级城市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高值集聚主要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高值集聚中心由单个城市向城市连绵区方向发展,苏北地区一直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城乡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和低效利用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已无法适应发展要求,高效集约利用城乡土地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