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分类推进的必然结果,是助力乡村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文章基于S省M市1 086个村庄9 169份村民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村民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意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村民对村庄现状满意度总体表现为“满意”,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满意度较高,而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村民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外迁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不进行空间重构的意愿,其中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分类发展的重点方向;(3)男性村民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更强,村民年龄越大则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越明显,学历越高则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越强烈,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务农的农户更倾向内调型空间重构;(4)提升“产业兴旺”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村民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提高“生态宜居”满意度会显著降低村民的空间重构意愿,这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安排、一种模式的重构标准和一次性的重构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科学辨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格局优化路径,对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各地市乡村聚落空间特征进行探讨,并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聚落格局进行优化。[结果]浙江省各地市乡村聚落数量较低,聚落面积均较低,浙江省乡村聚落分布均较为集聚,离散程度较低。浙江省各地市平均斑块面积较大,乡村聚落斑块面积差别较小,整体破碎化程度较低,聚落布局较为合理、规则。基于美丽乡村视角,将浙江省乡村聚落格局优化分为城镇转化型、重点发展型、保留发展型、迁移废弃型等4种类型,其中,城镇转化型优化思路主要是将聚落逐渐纳入城镇管理体系。重点发展型优化思路是逐步完善其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留发展型优化思路是通过聚落用地整治建设内部挖潜来调整布局,提升聚落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迁移废弃型优化布局思路为采用一次性或分期搬迁的策略,将聚落整体迁移至周边或就近中心城镇或中心聚落。[结论]通过对浙江省乡村聚落进行格局优化,可以为聚落空间重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内涵及分类,系统梳理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的进展,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内涵尚未统一,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研究范式探讨尚显不足,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亟待开拓,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政策应用相对薄弱。研究结论:未来应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概念、分类与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其研究范式,加强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拓展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成果的政策应用。  相似文献   

4.
位于金山区金山卫镇的金卫村和卫城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自2019年以来,两个村以"美丽庭院"微治理为主线,探索微更新、微改造,逐步激发村民参与新活力、村庄发展新动能。"微治理"释放新能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成效,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以满足,获得感、满意度也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农民就业方式多元化,收入差异化导致了农民分化,形成了富裕阶层、中上阶层、普通阶层和无固定收入阶层等,但是,村庄社会并没有伴随经济分化出现阶层隔离现象。这是因为地缘、血缘及地方规则等仍然发挥着重要连接作用,有效弱化了经济分化可能造成的阶层隔离,形成了“有分化无分层”的社会结构。所以,构建农民分化型村庄的治理秩序,需要借鉴Z村的实践逻辑,通过血缘地缘激活村民的情感认同,跨越阶层属性,以集体经济强化阶层的社会属性确保村民的社会权益,以公共活动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格局的互助空间提供情感互动,以村规民约为治理提供软约束,保障公共权力的中心地位,强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关联,弱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区分,再造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塑造有组织有活力的村庄社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由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加剧并面临重构,研究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为丰富乡村聚落的市域空间格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广西乡村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方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表征乡村聚落空间规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桂北地区近15年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1) 2001—2016年桂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遵循"由西向东"的规律,即西部地区分布密度先下降,继而中部地区下降,最后是东部地区分布密度下降;(2)聚落的分布特点由全区域范围内规模分布趋向于集中分布,最终呈"C"状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即桂林和贺州两市。[结论]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存在聚落密度依然较大、乡村建设"重西部,轻东部"、演化周期长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密度升"级";加强"C"区建设;优先建设小城镇,促进就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开展公共生活的场所,也是体现乡村变迁的直观载体。乡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迁。以安徽省泗县s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指出拆迁政策、农村房屋格局改变、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外乡人的流入等是造成s村乡村公共生活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等空间韵律指数,利用空间插值从乡村聚落规模、用地、分布和形状四个方面分析了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以空间韵律指数为变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解释村庄特征影响村民形成集体行动,进而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在机制;利用CGSS村级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研究表明,村庄规模显著负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村庄密度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而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社会关联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西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并基于“产—景—村”融合发展背景,探析乡村空间优化。方法 文章对1 905个西安市行政村,通过坐标拾取工具获取各行政村地理坐标,并运用ArcGIS10.2,选取平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指数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区域发展数据分析并提取乡村聚落产业空间和景观空间元素,结合“产—景—村”发展模式,系统分析西安市乡村聚落发展格局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 (1)西安市乡村聚落空间模式为集聚分布,集聚程度一般;(2)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217 9个/km2,整体上呈现出“一核四带、东密西疏、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趋向于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分布;(3)人口空间集聚最大的特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模式。西安市经济和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城市辐射效应,尤其以西安市辖区、高陵区和长安区的村落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人口和道路优势;(4)而“一核四带”中,又以“四带”优势明显。(5)最后基于“产—景—村”模式下提取出乡村聚落景观要素,并给出相应优化措施。结论 西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优化大格局,通过规划设计使得产业具有景观价值,景观具有产业功能,融合工业和旅游业,打造产业景观点,最终建立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发展的乡村聚落空间,促进乡村聚落“产—景—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通过对新宾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乡村聚落布局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方法]以1992年、2001年、2010年新宾县卫片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统计年鉴等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乡村聚落分布存在的问题。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景观指数对乡村聚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spss软件对土壤侵蚀情况和乡村聚落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宾县乡村聚落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较小,南杂木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为3.07hm~2/个;木奇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为1.97hm~2。斑块数多永陵镇斑块个数最多,为473个,表明其破碎度较高;斑块个数最少的是响水河子乡,为97个。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5m~2/人,超出规定的150m~2/人、平均斑块分维数小均在1.16以下,接近于1,斑块具有一的稳定性稳定,分散度较大。土壤侵蚀情况与乡村聚落规模、人口密度在置信度为0.01的情况下相关性显著,并且呈正相关。[结论]新宾县乡村聚落图斑破碎化严重,布局比较分散;土壤侵蚀情况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乡村聚落规模越大侵蚀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集聚提升类村庄占我国乡村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探索该类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西北地区乡村面临的人口流失、产业结构失衡及规划缺位等发展困境,文章以"发展产业、培育乡村内生动力"为抓手,解析了该地区集聚提升类村庄发展路径,提出了"农业主导型、工贸主导型、休闲服务主导型"三种村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立足西北地区乡村特质,重点从"以人为本"开展规划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目标策略、全要素统筹三生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西北地区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和要点。同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Y村为例,围绕打造具有美丽"山水林田湖村草"格局的复合型示范村目标,探索了西北地区"集聚提升类—休闲服务主导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可以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形成的机制,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优化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法、最近邻指数模型和分布密度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探测力指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定量探究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VCM曲线分析结果表明63.70%的乡村聚落与相邻聚落的距离在500~1000m内,该范围内乡村聚落比较集中。通过研究距离城镇的距离与乡村聚落分布的关系,发现距离城镇越远,乡村数量越少;距离城镇越近,乡村的数量越多。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最邻近指数N=0.8863,属于集聚分布,各县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结论]该文利用不同的模型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测到乡村分布的特征及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空间分布的重构应该以集约用地、提高有效耕地面积为前提,合理安排土地结构的有效利用,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经历了40余年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挖掘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看似随机、散落的传统乡村聚落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提炼及人文内涵的审视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迫切需要。现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空间结构、公共区域的功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景观,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等景观设计的3个原则,其次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生态性景观及乡村生产性景观"等,最后提出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做到商民分离等乡村景观规划建议,为乡村景观实际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简要分析了闽南地区历史乡村振兴发展背景,提出“地域社会圈”的理论能够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特点的适应性、村民生活空间需求、产业发展特点及闽南乡村传统空间利用等方面的探讨,发现了“地域社会圈”适用于闽南乡村振兴建设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以厦门市青礁村的改造方案举例说明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 (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加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研究,对指导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居住地的集约化管理,改善农村现有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描述河南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10. 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从县域和市域尺度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指明该省乡村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性的优化建议。[结果](1)河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都集中在东北部地区。(2)乡村聚落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呈沿交通要道周围分布,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3)各市级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漯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的行政村均人数不足800人。[结论]针对小规模聚落的零散分布和偏远贫困区域乡村聚落的边缘化等问题,今后该省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城带乡发展城边村,同时加大对边缘聚落的改造,结合当地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进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落实特色保护和乡村振兴双重要求的主要阵地。文章基于江苏省典型村庄的调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探讨江苏省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和实施现状,针对规划目标不够清晰、村庄保护和产业发展互促机制不够健全、欠缺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村民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从因村施策凸显"个性化"、搭建特色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立资金长效管理机制、村民渗透式参与、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全流程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谁来治村”是乡村全面振兴语境下亟需回答的战略命题,事关农村大局稳定和乡村发展后劲。在我国农民工迁移空间格局迅速重构、乡村治理结构交替演进、基层治理目标发生转变的多重因素下,治村主体研究亟需得到补充与更新。本文基于四川省积极培养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实践,梳理了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书的理论逻辑,并通过数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1)新阶段下中西部治村水平须考量“维稳”与“发展”两个维度的综合效用,村支书的务工经历有助于提升村治效果;(2)务工经历分别通过构建价值认同与社会资本积累、特色产业发展维系村庄的公共秩序与村庄发展能力;(3)村民议事会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工村支书的积极性,而宗族网络对乡村稳定与发展两个维度的影响存在反向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