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路径.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立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依托GPCA模型研究了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趋势、发展指数排名及其变化;同时,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了梯度划分和空间格局衍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但东部地区提升幅度更大;与2000年相比,2017年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排名依然较高,而中部地区、西部省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排名相对较低,高质量发展水平依然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态势,而且中国高质量发展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梯度递减态势.  相似文献   

2.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包含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共24项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域2013—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次对全国整体、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展开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整体水平尚低但提升明显;三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域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优势和短板各异,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研究有助于识别各省域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优劣势,为各级政府推进共同富裕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注重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基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新发展理念,从有效性、协调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共享性五个维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且各省(区、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强西弱,沿海强内陆弱”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为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以数字经济的内涵和本质为基础,建立我国30个省市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13~2017年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短板;各地区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式发展,但仍存在较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略微缩小、绝对差距依然扩大。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应从推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首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持续、稳健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能够迅速推动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以陕西为研究对象,从四个维度构建陕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陕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法分析陕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动态演进特征及贡献率。结果显示,陕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无论从整体还是分区域来看,近十年基本都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关中地区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另外,各地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但关中、陕北和陕南区域间贡献率差距较大,且关中地区分化现象严重。基于此,本文提出抓住自贸试验区政策机遇、增加对陕北和陕南地区物流业投资等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陕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居环境和生活保障四个方面界定了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双维分解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距及其来源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健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距特征。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距逐年递减,区域协调性不断上升。区域维度下,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指标构成维度下,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人口结构差距。区域和指标构成双重维度下,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结构差距。  相似文献   

7.
在深度老龄化来袭和生育率持续快速下滑的双重压力下,提高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就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破局”之机。揭示1994-2018年中国289个地级市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与错配方向的动态演化趋势,并识别户籍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这两种典型制度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呈“西部最严重,中部居中,东部最低”的阶梯式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改善速度最快,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收敛特征。(2)东部地区劳动力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配置过度。(3)总体来看,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能缓解劳动力空间错配,而户籍制度起加剧作用。对错配方向、城市行政级别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与户籍制度放松将加剧劳动力配置过度地区和重点城市的劳动力空间错配,但对劳动力不足地区及非重点城市,同样的政策则起缓解作用。(4)金融发展、市场化进程、城镇化、高等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均能改善劳动力空间错配,而对外开放和房价则不利于地区间劳动力优化配置。据此,在矫正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时,政府应根据地区劳动力配置状况分类施策,同时,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1998~2010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分组层面研究了贸易开放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出口开放、进口开放都会显著地扩大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但同时也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出口开放在东部地区会显著的缩小劳动力工资差距,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会显著的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进口开放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会显著的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在西部地区则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提升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和结果,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推动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沿海53个城市2001—2017年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测算并分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来看,整体水平和地区差异由剧烈波动逐渐稳定;南部和北部地区效率类型集聚性增强,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分化;当前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处于中低和中高水平居多,分布格局与如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一致。从效率趋同规律来看,不考虑邻域水平时,稳定在原类型概率很大,俱乐部趋同效应显著,很难发生类型转移;考虑邻域水平时,俱乐部趋同特征在不同邻域水平下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把握数字经济空间关联与实体经济发展交互关系,有助于把握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测算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结合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探究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快速,但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向西部地区扩散的演化趋势;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日趋复杂,逐渐形成以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为中心的极核式扩散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具有明显的东密西疏特征;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呈上升态势,网络效率呈下降态势,数字经济空间流动性不断提升,网络结构稳定性不断增强,表现出溢出效应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表现出受益效应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以及华中等地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强度提高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邻近省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强度提高对本省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具有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与三次产业发展的交互作用存在差异,相比于第一、第三产业,邻近省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0—2022年江苏省40个县域面板数据,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错位分析法、NICH指数、ESDA探索性时空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00年以来,全省县域之间总体差异不断增加,但相对差异不断缩小;(2)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并有不断强化趋势;(3)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异质性特征明显,全省苏南地区集聚发展明显,呈现苏南向苏中转移发展态势。本文最后为优化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提出: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聚焦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分类探索特色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等缩小全省县域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2016,(5):205-206
依据中国各省域2008~2013年普惠金融相关数据,分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普惠金融指数,测算出近6年中国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普惠金融省域发展存在严重的分化格局;全国普惠金融整体呈上升趋势,处于较低水平;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但增速较缓;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但处于高速增长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对外贸易关注的重点。本文对2004—2020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质量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中国纺织品出口质量总体偏低,呈波动上升趋势。(2)四类细分产品中,纺织品服装出口质量最高,其次是纺织原料和织物制品,最后是其他纺织制品。(3)从省际层面来看,纺织品出口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品出口质量显然高于其他三个地区。纺织企业在发展优势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应当提升低端产品的质量,此外中部、西部地区的纺织企业更应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以此带动中国纺织品整体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4.
段玉彬 《商业观察》2023,(14):44-47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安徽作为中部大省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一员,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熵值法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的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显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旅游经济地区分布的总体格局,选取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和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为实证样本进行考察,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状态。通过概述两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运用AHP法,分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得出评价结论,以期为加快不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全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8年外资或外资控股的服务业企业为样本,借鉴Feenstra和Hanson(1999)采用的估计高技能员工相对需求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行业和地区考察中国服务进口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论表明,无论对全国、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全行业、现代服务业还是传统服务业,服务进口的增加都会导致工资差距的扩大。此外,企业利润、员工受教育水平等企业特征与工资差距存在正向关系,而企业中高级职称员工占比的提高会缩小工资差距。因此,从缩小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出发,应注重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而非对高学历的一味追求。  相似文献   

17.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拓展CH模型,本文选用我国30个省市1997~2005年的面板数据,来考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从绝对水平上看,因为技术差距的存在,西部地区的进口溢出效应要大于东中部地区。但是对比国内研发对TFP的促进作用,从相对水平上看,东部地区的进口溢出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综合考察上述两种指标,中部地区的进口溢出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范围,还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分布,在全国范围内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将UNCTAD(2002)提出的业绩指数计算方法首次运用到货币结算研究领域,计算了各省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业绩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算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并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检验了影响全国及三大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业绩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表现最差;虽然三大地区的整体差距有所减小,但地区间差距贡献率一直保持最大;三大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范围主要集中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将给中部地区的业务开展带来一定挑战,各地区应加强合作,全面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绩水平,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资源分布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统计数据上看,从国家整体和分行业分地区的金融增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各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并有不同地区金融资源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我国的金融资源非均衡性分布与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有高度相关性。从国家整体金融发展的视角来看,通过应用增长极理论建立经济圈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可以使金融资源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创新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6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位城市的创新指数,从空间分布、空间集聚、空间差距和空间极化四个维度出发,综合采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基尼系数和极化指数,系统考察了中国城市创新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创新力呈现点-面扩散的不平衡分布态势,创新力空间分布上的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格局与创新力增速上的东快西慢、南快北慢格局并存;中国城市创新力出现了一定的空间集聚趋势,高-高集聚范围由北向南逐渐延伸;城市创新力具有较高的空间集中度,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城市创新力的空间差距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趋势,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南方、北方两大地区的总体差距则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距;中国城市创新力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横向极化与纵向极化并存,并且纵向极化速度远快于横向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