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包含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5个传统村落景观亚区。最后,依据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分布及其典型特征,提出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运用的策略,即以景观区域分布为基础,发挥地域特色;以整体性的景观为载体,营造地域氛围;以典型景观特征为优势,塑造地域精品。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景观分区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研究内容:文章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201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出2009年、2012年的类型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研究。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要结论:(1)从类型尺度分析,景观面积指数与平均斑块面积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余景观类型均减少;各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均增加;分维数表现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增加,其余景观类型分维数均减少。(2)从景观尺度分析,除蔓延指数减少外,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均增加。(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2009~2012年间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程度向中等水平发展,受地形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均呈现西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趋势;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水平表现为青龙镇、八道河镇的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都山林场与祖山林场由于其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等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将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提出了运用“反规划”理论和景观安全格局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土地控制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导则;(2)依据不同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和土地控制分区,调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基于“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符合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以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念和方法上的借鉴,也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建立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以江汉平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研究土地整理的生态影响.研究方法:景观生态评价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包括景观分类、数据处理和景观指数选择三方面内容;(2)整体景观尺度上.土地整理后景观变得更规则、结构更简单,但景观多样性下降;(3)景观类型尺度上,土地整理改变了耕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及沟渠等景观类型的特性,一方面可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坑塘等景观的生态作用.研究结论: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反映土地整理生态效应的方法.可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区域景观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以期为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2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永川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 利用景观指数法与Shannon 多样性t值检验法进行全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结构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显著性分区研究。[结果](1)从类别层级分析, 2005—2015年间,建设用地、林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减小趋势。耕地为永川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005年和2015年各占土地总面积5446%、4976%),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受人为干扰强烈且趋于规则化。(2)从景观层级分析,蔓延度指数增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3)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法对永川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区。景观变化极显著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城市化现象显著,人为活动影响大; 景观变化显著区,该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弱, 2005—2015年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景观变化不明显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区,经济欠发达,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人为活动干扰不明显。[结论]永川区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差异性,表明在自然因素稳定的条件下,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证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作为我国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寻求集体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是重新焕发古村落风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石。本文以诸葛村、小埠村、苍坡村等三个不同类型的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集体土地保护利用模式,结果显示它们的集体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呈现同心圆状的分区保护模式、双倒梯形的分级利用模式、多中心式的分类开发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三种保护利用模式各具特点。不同的古村落应结合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保护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为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科研价值高,典型性强,观赏价值高,尤以龙缸岩溶天坑闻名海内外。在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地质遗迹分布、分类及重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岩溶天坑的成因进行探讨,并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岩区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 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多样性、景观要素特征、景观空间构型3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2002、2011年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农田、林地集中连片分布,使得研究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不高,但从不同景观类型来看,草地、滩涂、坑塘、沼泽等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河流的连通性最佳,分布广、面积较大,发挥着生态廊道的作用,其受人类干扰的影响最大,影响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需要加强水源地林地的保护,从源头保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旱田是研究区内面积最大景观类型,其与河流连接紧密,所以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对河流的影响较大,需加强农田的面源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滇黔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经济运行关系。方法 文章选取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的1 71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10.2、GeoDA、SPSS等工具及数理统计模型,探究滇黔桂3省区不同空间尺度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影响要素及其与旅游发展关系。结果 滇黔桂传统村落分布为显著的集聚类型,整体上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南)—桂东北(桂林)、滇西北(保山—大理—丽江)、滇东南(红河)3个集聚区。滇黔桂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在不同空间尺度均表现出显著非均衡特征,传统村落分布的沿边性(省界或国界)和旅游开发指向性特征明显。89.83%传统村落都分布在2 000m以下的中低山区;在经济较为落后和旅游发展较早的两个区域形成传统村落集聚区;与现代交通干线分布呈现空间异位性且与交通密度呈现负相关特征;现有传统村落大多远离城市中心特征。滇黔桂地区国内旅游规模、国际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禀赋与传统村落分布呈正相关性,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规模与传统村落分布呈负向相关性,总体上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入选有一定带动作用,但旅游响应作用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 该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呈现聚集分布特征,但其文化资源属性的经济价值暂未得到充分挖掘,其旅游经济效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风险研究可以为保护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5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根据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构建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均变化显著;景观生态风险随时间变化而升高,沼泽地、水域和耕地这三类主要景观的生态风险变化是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大体符合由中心向四周、由高风险向低风险的环形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关系着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稳定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下游山东段不同类型的湿地资源,借助Arc GIS和Fragstats等软件,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和干扰度指标入手,分析1980—2015年不同经济类型区内湿地类型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东段湿地总面积先减少,2000年后逐渐增加,总体减少72.85平方千米;水库坑塘面积增长最多,增加143.92平方千米;滩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113.86平方千米;湿地转化为耕地的现象显著;鲁西南农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湿地面积减少幅度大,济南都市圈内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干扰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经济类型区的景观干扰度排序为济南都市圈>鲁西南农业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流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存在问题、形成机制及其优化调整思路。研究方法: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景观生态学格局定量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系统研究了曲周县的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标。研究结果:曲周县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在我国广大农区具有代表意义,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及高人口密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人文干扰强,耕地在整个景观中占首要位置,水浇地、旱地和居民点的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研究结论: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最后提出了以加强沟渠、防护林等廊道建设和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平原农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整理在有效促进土地资源保护的同时,也会对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国内外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成果参考,但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土地整理的景观类型的科学划分;(2)构建与土地整理生态过程相关联的指数集;(3)注重土地整理的多尺度景观格局与生态耦合研究;(4)强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借助经济学洛伦茨曲线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结合分析江汉平原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分布差异与耕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同时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被用于研究影响耕地分布与景观格局差异的影响因子,最后将耕地区位熵与景观指数结合构建平原区耕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结果显示:(1)耕地在研究区域的总体分布非常平均,但水浇地与旱地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57、0.54,说明其分布差距较大,其中主要影响水浇地分布的因子是沟渠密度、水工建筑面积比例。(2)区域内耕地利用景观格局差异性明显,主要影响因子有农村道路建设密度、农业从业人口、农村人均收入、人均GDP等。(3)江汉平原被划分为6个耕地利用区,各分区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乡村性表征的核心特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国标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特性的关照及对乡村空间结构特征的兼顾,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适用性不足。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与特性的解析,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本体是乡土景观体系的判断,围绕乡土景观要素与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构建,确定出乡土自然环境系统、传统乡村基础设施、传统农业系统、乡土聚落系统、乡土文化形态等5个主类和17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同时,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并结合乡土景观的地方感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确定出15项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乡土景观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研究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近20年山东省来东营市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天然草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湿地保护是不利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结论:将景观格局分析法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结合,可以快速的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进行定性理解和定量分析,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3个时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和研究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特征和景砚生态规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淡水河流区和滨海咸水区景观格局存在空间异质性和人为干扰的程度的差异;闽江河口湿地受快速城市化的影响,湿地面临的保护与开发冲突矛盾日益凸现,从保护景观功能的角度,提出有别于自然保护小区的景观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思路,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生态区划分为三类: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区、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