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农民组织化与农产品竞争力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文章以农民组织化为背景,通过深入分析农民组织化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影响,探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曾玉荣 《发展研究》2002,(12):42-44
农业的市场化实质上是农业生产的有序化和农民的组织化,而农业生产的有序化有赖于农民的组织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决定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从农民组织化到农业一体化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民组织化到农业一体化,是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变革的基本路径。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家庭责任制、乡镇企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一体化)、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微观经济组织发展变革的回顾,运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从农民组织化向农业一体化转变的内在机理,并论证走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道路将是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立胜 《经济师》2003,(11):290-290
农民组织化程度包括两面的内容 ,其一是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程度 ,它体现了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其二是农民作为劳动者和集体经济主人的社会化组织水平 ,它反映着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正确把握第一种意义上的农民组织化程度 ,对于应对入世挑战、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山东省昌乐县人民政府对昌乐县的农民组织化程度进行了专题调查。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五种运作模式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形式是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5.
解决农民与市场对接问题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农业组织化,农业组织化依赖于农业经济组织的发育和成长.扬州农业经济组织呈现组织形式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特征,农民认为农业经济组织在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居民生活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作用.他们期望农业经济组织能提供优质品种、可靠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加工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农业组织化发展的着力点是农民素质的提高,扬州农民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民也非常满意,但目前农民参与培训的比例还不高.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可以激发农民潜在的培训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组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在组织力的丧失,是大陆农村建设与改造的最大阻碍,实现农民组织化,就是要让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台湾农会给我们的启示是,建立一个治理结构合理、经济与社会功能互补、组织体系完善的农民自治组织,是实现农民组织化、提高农村内在组织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大陆农村有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民委员会  相似文献   

7.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从而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一大体制障碍.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在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推动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心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培育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农民抵御各种风险能力的增强,尤其是提升农民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从而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一大体制障碍.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在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推动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心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组织化潜在利润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现有文献多强调外部支持,对内在动力,特别是组织化潜在利润普遍关注不够。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追求组织化潜在利润是农民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是组织形成和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的假说,并基于一套于2003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对全国5省380村跟踪调查形成的面板数据,对假说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1.
张俊领 《经济经纬》2005,(4):105-107
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村和谐社会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农民的外出劳务收入已经超过在家劳动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农民劳务收入与受教育年限正线性相关。影响农民劳务收入增长的教育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和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只有创新农村教育理念和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翠萍 《经济经纬》2005,(4):108-110
合作化道路是农业发展的普遍国际经验。通过对河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河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很快,但合作组织的辐射范围非常有限,发展不够规范,相关的立法支持缺位,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基础直接影响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这些认识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朝瑞 《经济经纬》2004,(3):110-112
农民收入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鉴于政策自身的特殊作用 ,应当全方位深化农村改革 ,选择可行的政策措施 ,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把确保农民增收放在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面对老龄化的冲击,欠发达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已势在必行.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个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的四难选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体是农户,其健康发展应以尊重农户的意愿为前提,以满足农户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本文以四川为例,在1200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研究农民的经济合作需求意愿,揭示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因素,并对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宋伟玲  杨诚 《技术经济》2007,26(6):113-11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各地区农民收入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自身因素以及制度方面的诸多原因,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完成全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关键。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各地区的农民收入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探讨影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因素,并就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长期向城镇居民倾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给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阶段,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从农民养老保障的客观需求出发,顺应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向社会化方向转变的必然趋势,致力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对农民贫困问题的制度性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闻君 《经济经纬》2004,(3):113-115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进程中遭遇的难点 ,特别是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增长缓慢 ,不仅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存在有制度性因素 ,城乡二元分割、现行的农村基层管理系统和缺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关键是深层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陈永平 《技术经济》2007,26(3):113-116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如何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以农村的社区建设来推动我国农村的合作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增收的极限约束与跨跃路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长期看,农民增收有两个极限性约束条件:一是收入增长速度不能高于或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二是农民收入增幅不能高于农村财富的增幅。但是农民收入又不能不维持大幅度的增长,否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影响政治社会的稳定。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通过农村内部挖潜,拓宽内源性增收空间;调整束缚增收的制度;寻找和扩大外源性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