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一项崭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本文就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降低准入门槛优化经营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对农发行信贷业务风险评估、资格审查、贷后监管等环节产生影响。农发行应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抓好培训等举措积极适应新规,推进业务开展并做好风险防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称新《公司法》)和国务院批准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称《方案》)调整了公司设立制度,大幅度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在降低准入门槛优化经营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对农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起类型、地区分布、注册资本、可持续经营状况等进行分析,发现新一轮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偏差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创新力度不足、监管部门之间政策措施不协调、政策目标与作为主发起行的商业银行利益长期不相容、监管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为此,从放宽准入限制、下放监管权、构建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6年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标志着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启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尤其是对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突破、探索和示范作用。监管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目标与监管制度还在探索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5.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公司设立由实缴资本制改为认缴资本制,会计上原有实收资本的核算方法已不适应改革要求。本文根据新工商登记制度的规定,对公司注册资本的核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力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的战略背景,本文借鉴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约束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基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视角剖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其政策含义在于加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和应对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体系,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的金融机构相关制度也要进行改革,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消除过往建构主义对民间资本的负面态度,统一贷款公司称谓,集中资金,消除公司之间的敌对态度,共同合作,为新型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做出贡献。村镇农业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牌照要在适当的框架下面进行合法的转化,完善与其系相关的监管制度,从根本上形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框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9.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贷款业务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主要手段,贷款价格是信贷资源配置的核心因素。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方法,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针对各种定价方法的优劣,选择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方法,介绍了试点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实践,并参考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订贷款利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其他法律法规亦采用简称)规定:主要农作物的商品种子生产和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申请领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注册资本、检验、加工、仓储等方面的条件,提供注册资本证明材料,提供种子检验仪器设备、加工成套设备、仓储设施等产权证明材料。在种子行政许可工作中,准确理解注册资本和产权要求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县域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传统银行为主导的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使用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整理得到的2000-2019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内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情况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中西部地区和交通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能够通过资金渠道与产业渠道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即通过促进县域资金回流和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存在溢出效应与协同效应。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接壤县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协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本文为准确把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经济效应,并据此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金融监管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金融监管理论是金融监管实践的抽象总结,它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金融监管实践的发展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监管存在的功能缺陷和问题,这些缺陷和问题的产生都是与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机构视角联系在一起的。然后,结合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特殊性,阐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监管的制度选择问题。最后,以金融体系的功能视角为出发点,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现有机构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仍然有限。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近日发布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金融扶贫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农业、农民融资的主要力量,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的同时面临着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融资主体偏离、资金来源有限等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其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扶贫融资风险的分析,探析金融精准扶贫的风险防控,以期推动黑龙江省精准扶贫与金融供给的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概述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自2006年以来,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均是独立企业法人。在地方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多方努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地区农村资金实现了部分回流,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近日,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将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2%的标准发放补贴。财政部下发的《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为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持续发展,促进农村金  相似文献   

17.
10月25日,银监会召开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试点电视电话工作会议,部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工作,这是银行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银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蒋定之在会议上传达了温家宝总理专门就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描述统计和二元Logit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注册地址及注册资本等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1)发起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除了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以外,还有实现跨区经营等多重目标;(2)村镇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选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区)设立;(3)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额的大小与当地规模以企业的个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以上特点与政府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初衷有所偏离.本文还提出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的成效问题 银监会2006年底出台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策,大力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破解城乡二元难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国家提出并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引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注意。此前,已有较多学者对其重要性与组织运转进行了研究,但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究较少。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应,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