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峰 《中外管理》2003,(12):86-89
人常言:海航是中国企业的一个奇迹,一个资本市场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陈峰,却一再谦称自己小学水平,一本经商书籍不看的同时却“不务正业”于佛法儒道。那么,海航的底蕴到底何在?对我们企业的启发何在?  相似文献   

2.
本期封面故事,最初的起困是一汽换帅。新帅年仅38岁,老大国企,年轻少帅,引发了我们一直琢磨的一个念头:国企换帅,遵循什么样的游戏规则?为什么换?换谁?怎么换?采访出奇的困难。一提到具体的人,提到换帅内幕,大家都讳莫如深。原定的采访意图触礁了,另一个大线索却冒了出来:中国汽车业正酝酿着一场跨世纪大重组。重组前夕换帅的,不只是一汽,其他大汽车公司,如二汽、上汽、天汽,也都已换帅或即将换帅。跳出汽车业看,其他一些重组中的行业也伴随着集中的换帅。重组和换帅的“巧合”,把我们的视线拉得更远:围绕战略性改组和三年扭亏,国企可能正面临一个换班高峰。这时,单个企业具体的换帅内幕,已不那么重要,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大换班需要新机制,我们是否已作好机制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1993年.青岛啤酒公司抓住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全国首批九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并全面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几家原独立经营和生产青岛啤酒的企业,联合成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分别在香港和上海公开发行了H股和A股股票,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了约16亿元资金。在青岛啤酒看来,实现上市重要的不仅仅是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总会计师》2005,(6):57-57
多数企业都认为,信息化应该是在企业获得效益后的”选择”,三环啤酒却选择了相反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没有利润,所以才上信息化。北京青岛啤酒三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三环啤酒厂,上世纪90年代,由于自身在管理、机制方面的一些问题,三环逐渐被燕京啤酒甩在后面,企业陷入了亏损经营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日本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发现以往的管理理论只注重企业中存在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和组织结构等要素,却没有注意到企业文化要素的存在,于是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中存在文化,文化中存在力量。这个理论的发现在管理界引发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文化。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成为我们的共识。实施科学的企业形象管理,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形象管理的成果又会凝结成企业文化,融化在员工的思…  相似文献   

6.
加减乘除法,是算术中最简单的四则运算法则,但是,现代企业用这此简单的运算法则,在市场上却演示出了极其深奥的企业发展哲理,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算术运行法则”,从这些形形色色的“经营数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冯世郁  杨怀共 《公司》2000,(3):40-41
肇庆蓝带啤酒卢堡有限公司是 家中外合资大型企业,该企 业在致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关心员工物质、文化生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加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营造“暖心”系统工程,促进了企业经济的飞跃发展。公司年生产啤酒能力从1991年建厂时的8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25万吨,10年累计已向国家上缴税收5.6亿元,获广东省“模范纳税产”称号。 谈起企业的发展,该公司领导深有感触地说:“企业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保有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依靠人,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常讲‘要人拼搏先要拼搏…  相似文献   

8.
王胜华 《活力》2006,(6):160-160
企业文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于日本、发展于美国的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理论,它之所以引起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给企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及它给企业带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物质和精神动力。然而,在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的今天,个别领导却忽视和淡漠了企业文化,没有看到企业文化的潜在力量,似乎在经济统制一切、高于一切的年代,加不加强企业文化是可有可无的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那么,企业文化对员工队伍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相似文献   

9.
《中外企业文化》2009,(12):4-10
主持者说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而企业家自身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现代企业文化的要求,这方面的讨论却亟待深入。稻盛和夫最近在北京的一次演讲,恰恰就自己的经营哲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为此,我们编辑了这组稿件,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我们要把这个讨论深入下去,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0.
公司拥有企业文化,这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了.但是,作为公司的一分子--部门要不要文化,如何推进文化建设,这却成为一个疑问,甚至曾有很多争论.有的说部门应该有文化,建设好文化;有的则说,企业文化涵盖了部门的文化.那么,怎样认识部门文化呢?上海贝尔有限公司传输网络事业部在公司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开拓市场,提升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用实践做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必须明确指出,无论我们把企业文化上升到怎样的高度,无论我们运用怎样的策略来塑造企业文化,如果不重视以下三个要素,那么,我们塑造的企业文化只能是涂脂抹粉,对企业的“身心健康”最终是一种摧残。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企业文化建设在国内各大企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纷纷有意识的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那么,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高层思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今很多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有些企业甚至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诺基亚广告说的好:“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由此可见,目前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以人为本”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理念虽然字面上容易理解,但要真正把握其内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企业在宣讲时往往不能讲解透彻,以致很多员工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那么,究竟如何认识“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又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下对此问题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年第4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复杂案例定性难》一文,叙述了这样一个案例:A市某啤酒企业生产的“苦丁参”和“板兰根”两种啤酒。却标示着B市的厂名、厂地,而B市根本没有这两家企业,只是锅炉厂。同时,这两种啤酒经检测也根本没有“苦丁参”和“板兰根”的成分。对此,执法人员对如何处理本案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共提出了4种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经济生活波谲云诡。有的企业昨天还鲜为人知,今天已是风光无限;而有的企业正在高谈阔论,却已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从面上看,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并非都那么无能,可为什么总是达不到预定目的?为什么显得合理的战略反而招致了灾难?为什么以前不会出错的成功的组织突然间开始迷路了呢? 根据国外专家的一些分析,参照近些年国内企业的运作实例,笔者认为:在二个企业由盛转衰、荣极反辱的转折关头,实际上已有许多预示,危机的“信号灯”早已频频闪烁,只是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缺少必要的警觉罢了。 哪些迹象预示着企业的危机将临,或者说企业…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概况 青岛啤酒二厂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干生产企业之一,位于崂山脚下,占地面积十五万平方米,年生产啤酒能力25万千升。1991年建成投产,整套引进了先进生产设备,是目前国内设备配置优良,自动化水平较高、控制手段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啤酒生产企业之一。全厂现有员工510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职工总数的60%。2004年啤酒产量23万千升,销售收入9亿元。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大人总是告诫我们“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不要花”,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衡量该不该花,总是等我们花完钱,大人们才事后点评:真是败家啊!长大后,我们开始经营企业,却依然不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我们依然重复着小时候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茅台啤酒走进市场至今,经历了7年的市场竞争考验,迅速成长为国内啤酒行业的知名品牌.回顾走过的路,使我更加坚信:只有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内倡导形成一种质量管理文化,始终坚守产品质量的高质、稳定,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永立潮头.让消费者在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中记住这个品牌.给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齐艳民  邹彧 《企业研究》2003,(11S):24-26
我们正处在激烈的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技术同一化、组织模式趋同的现实,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形”物质力量变得相对脆弱,而那些无法触摸到的“无形”力量却在日益强化。未来的竞争越来越上升为文化力的竞争。在员工队伍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为企业赢得未来,是一个既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通常都是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美国《财富》杂志对500家大企业中最大的200家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的统计表明,实行单一产品经营策略的企业只有14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7%,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多元化经营策略。然而,从大量的多元化公司的运营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公司不仅没有取得多元化的协同效应,还因此而分散了公司资源,致使本来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主营业务也因供血不足而元气大伤。那么,同样推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为什么有的公司得以成功而有的企业却惨遭失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