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以十大军工集团为核心,十大军工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空间分布等状况基本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业的总体特征。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从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两个角度,衡量同一空间单元中十大军工集团相互间的线性关联性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核工业集团与其他军工企业的空间协同性最高,兵器类军工集团与其他国防科技工业的协同性最低;航空航天及船舶类军工集团与相关行业的协同性很高;兵器类军工集团则基本自成体系,与全国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产业布局基本都不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国防科技工业的布局优化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学习又可能产生其他的结果,包括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变化了的信仰、新的制度环境、变化的网络结构、适应的协同机制等。该文研究了这些变化与学习机制相互作用的动力形式,阐述了它们的协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迈进全面进展的阶段,政府极为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文章在已有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模式基础上,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子,识别多元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体系的组成因素,分析各构成要素对创新创业机制体系的影响,同时考虑各构成要素的功能定位,运用系统理论知识,从利益相关的视角出发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火箭结构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通过各方资源的整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王艳 《乡镇经济》2014,(5):61-64
在安徽大力发展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之际,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作用至关重要,而协同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高效途径和必然趋势。文章从企业外部协同创新和内部协同创新两方面研究了安徽省的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对提高企业协同创新的实践和成效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和军民融合式发展趋势,国防科技重大工程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技术总成。本文首先结合国防科技重大工程的特点,在技术整合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炼出了技术总成的概念,然后基于协同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介绍了基于任务分解的国防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协同网络模型的类型,最后根据不同类型模型的特征,构建了面向技术总成的两种国防科技重大工程组织协同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6.
将区域间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发展关系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区域外环境因素、区域间关联因素和区域自身因素3类共9个因素,通过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对9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研究发现,9个因素对区域间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发展关系稳定性的影响分为4个层次,共同发挥作用。以成德绵区域间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发展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提案内容摘编当前,国家正全力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2011计划"的核心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全面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协同体成员的深度合作,实现创新效果和创新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基于在当前"协同创新"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几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问题,运用创新网络理论对其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涵,剖析了其复杂自适应系统和内在耗散结构的两大特征;然后,用混沌理论分析了其演化,并构建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虫口演化模型;最后,得出通过控制焦点企业的聚化能力可以宏观引导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力量,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地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面向地方高校,从培育交叉学科、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多元协同创新平台、建章建制做好保障服务和加大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培训等四个方面对协同创新长效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对策,对地方高校深入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国际经验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重视自主创新的同时,都十分重视技术引进。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先导,进而在世界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平分秋色,是近一二十年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国家级科技园区大量采取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模仿创新,大量  相似文献   

11.
年永琪 《乡镇经济》2008,24(1):59-62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文章论述了科技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介绍了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探究了美国科技创新模式的四个阶段:手工模式开创了美国创新的先河,工业模式引发了工业革命,非制度化创新模式加速了创新的开放和集成,市场需求的反向推进产生了实验室与生产力并进的创新商业模式。这些经验给中国科技创新带来了几点启示:一是社会文化营造创新环境,孕育创新行为;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时间缩短,商业化进程加快;三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每个国家科技创新历程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李军林  许艺煊  韦天宇 《改革》2021,(2):128-145
借助我国2004—2016年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法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对我国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差异展开综合分解,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人才引进、信息化建设和营造整体创新环境这四类创新政策均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创新水平;比较不同创新政策的重要性可发现,政府的科研资金支持是引导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其后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政策,整体创新环境方面的政策影响力目前虽然最小,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投入方式发现,资助科研单位的原生创新,实现产学研合作,比直接补贴企业更有助于扩大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的成果;此外,我国多数地级市政府的科学事业费支出仍然偏小。地方政府引导科技创新,应在打好不同创新政策“组合拳”的同时,重点加大对科研活动的资金支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地方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农业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科技活动阶段不同分配情况下;在农学、林学、水产学、畜牧兽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间分配情况下所引起农业科技产出的可能变动情况,运用核密度估计函数系统测算2005-2015年不同科技活动阶段财力资源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农学在各学科领域内占有较为明显的主导地位,各阶段农业科技财力整体投入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其中试验发展的涨幅最大,但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增长较大,而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呈负增长态势;基础研究阶段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东北地区对科技投入影响较大;应用研究阶段各地区以及全国范围整体差异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并提出了强化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呈深度发展态势,然而从各省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产业链重塑力度不高、产业集聚规模小、产品生产不均衡、政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基于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发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现存问题主要是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分工不彻底以及军民品分工导致分割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最后提出应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协作为重要手段、以骨干企业为牵引、以政策为支撑等路径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首次把科技创新中心确定为首都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北京的使命,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为此,作为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对北京市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人才工作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结合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从高端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与激励等薄弱方面入手,提出包含共性与个性特征的人才工作应对思路,为其他北京市属科研院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官产学研用五重螺旋模型,并分析其演变机理。通过两个案例,立足高校教学科研的实践,详细阐述该模型实际运用时的特征,并尝试预测其后期发展趋向,实践证明五方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较三螺旋的官产学模式更成功,不失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立足科技协同创新视角,基于粤西地区2010—2017年相关科技创新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粤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粤西各城市在区域层面整体的科技创新协同性较弱,且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同时,粤西各城市内部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协同水平较低,茂名市甚至处于非协同状态,各科技创新主体协同能力较弱.为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提升粤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粤西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