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的一个亮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突出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马文东 《发展》2011,(2):26-27
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张道航 《北方经济》2008,(11):13-15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民生是和谐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也提出了全面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5.
邵云 《老区建设》2008,(9):20-20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就是“百姓的生计”,人民的幸福与安康。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消贫减困则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社会建设总的目标是推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李慷慨 《魅力中国》2013,(14):272-272
胡锦涛民生思想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论述深刻、形象,它是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它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重保障和改善了民生。胡锦涛关于“民生”问题具有独特见解和鲜明实践途径,对于解决当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问题,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宝贵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八、人民至上民生至重习近平总书记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与责任出发,深刻阐述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引。思想意识上,必须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所决定的。浙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守住底线、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文章从民生的内涵及实质出发,深刻分析了改善民生在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指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命题,必须坚持以民生幸福为最高的价值诉求。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全体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9.
窦淑庆 《中国经贸》2012,(8):164-164
文化民生,是指人民在文化层面的生计,指人民享用国家文化发展成果和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是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民生是和谐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也提出了全面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见,新时代的民生改善将不再是一部分人也不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要惠及全体国民,要让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是为国家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改善西部地区的民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民生改善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逐步完善。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藏地区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民生乃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民生无小事,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高度一致的,是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党的公信力的应有之义,是政府的中心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经济可  相似文献   

13.
姚曦  马蓉 《中国经贸》2012,(4):56-56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对于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把重民生、促和谐作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取得革命胜利,促进国家发展,毛泽东关注民生,致力于民生,坚持人民的利益,注重实际研究,当时的民生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党上下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认真探究毛泽东在这一阶段的民生思想,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毛泽东民生思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来源、内容、当代价值的探究已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注定要成为中国人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年,因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将首次在北京隆重举行。就像期待奥运会开幕那样,全国人民也都期盼来年是个风调雨顺、民生改善的好年景。不过,已经高速行驶了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列车,车轮却再次擦出了过热的火花。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经济能否在2008年实现“又好又快”、民生进一步改善的发展目标呢?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方好不好,关键看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高不高。让老百姓能最大限度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成为考核地方施政绩效越来越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改善民生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东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富民惠民安民乐民为目标,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  相似文献   

17.
冉隆国 《今日重庆》2014,(17):47-47
《今日重庆》:垫江县怎么看待办好民生实事这一重大举措?梅时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惠民生方能顺民心,顺民心方能聚民力、李克强总理讲过,从根本和长远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保持经济增长本身因此,垫江县视民生为第一目标,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垫江人民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全力办好市、县的22件民生实事,真正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宁波通讯》2008,(5):18-19
2008年5月6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十一届四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决定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是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提升”,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举措。《意见》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结合宁波实际,明确了今后几年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要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和基本职责。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治本之策,必将为平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安机关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相似文献   

20.
2008年4月1日是全国第17个税收宣传月。今年,税收宣传月确定以“税收·发展·民生”为主题,以“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保障民生”为主要内容,唱响了十七大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主旋律。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两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而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调控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税收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税制的设计、税收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