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碳交通是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鼓励发展与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排量汽车使用,最大限度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交通方式。基于低碳理念的内涵和目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交通低碳化的实践基础,从确定交通模式,构建低碳指标,科学管理和强化引导来探索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能源是领先世界经济的新机遇。能源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的目标,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义重大。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的安全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3.
三峡区域经济发展低碳化要求逐步提高,但民营经济低碳化发展面临产业结构、低碳意识及技术、服务、能源、资金、对外交流等问题,要抓住三峡后工程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建立考核机制,强化低碳意识,加强技术研发,建立服务体系,完善低碳能源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外交流,促进三峡区域低碳经济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区少、县域面积广,县域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更为重要。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完善能源体系;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村低碳生活;继续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等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低碳化”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哥本哈根大会标志着"低碳化"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化可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等几个层次的内容,而低碳城市是低碳化的载体。我国由"高碳化"向"低碳化"的转型势在必行,应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低碳化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温州推进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各种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温州推进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十分必要。应将"低碳"理念导入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工业低碳化发展,鼓励发展低碳交通,打造低碳示范社区,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产业集群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速推进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步伐,推广及践行低碳理念,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完善支持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推进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技术欠缺和规模瓶颈;拓展融资渠道,为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8.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能源低碳化立法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低碳化立法理念的缺失、已有的立法的不适应以及低碳化立法体系的缺位等等诸多问题。有必要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在能源立法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市场机制在能源立法中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征收碳税、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立法等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低碳经济是全球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向低碳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减排压力,而且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90~2005年期间,中国已迈出低碳化的发展步伐。2005年以后的15年中,中国减排压力相对更大,需要相对基准情景减排11亿~19亿吨CO2。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倡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0.
企业营销模式的低碳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低碳化水平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低碳化转型已势在必行。文章从企业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行为和营销策略等方面探讨企业营销模式低碳化创新策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我国确定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厦门市、杭州市、南昌市、贵阳市、保定市八个城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鼓励试点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六年来,各试点城市碳排放规模与人均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但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增速较试点前均显著降低,试点后各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各试点城市的碳减排绩效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普遍高于同类地区;各试点城市均已实现或基本实现其阶段性减排目标。总结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经验,未来我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应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推进低碳发展相关机制建设、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给我国城市带来了较高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实现的重要性。文章基于对我国重点区域能源结构发展现状统计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总结出城市能源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意义;并在AHP模型与相关指标构建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低碳试点城市的布局,构建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低碳试点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实现路径做了简单的梳理,以供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剧增,全球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低碳化开发与利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包含着对传统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的改变和对低碳经济土地资源利用模式的探索。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土地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探索了实行低碳经济农村土地开发的可行性,提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例,借鉴国内外城市综合低碳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5大主题层包括17项具体指标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碳排放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上海市碳排放评估,计算了上海市2005—2015年的低碳化发展指数,以及四种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综合低碳化发展指数。历史回顾评价显示,上海市的低碳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同时预测未来在资源环境效率持续改善的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朝着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建议上海市采取降低总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铁  郭美琪 《当代经济》2018,(13):76-78
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积极开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低碳化转型,成效显著.本文首先分析了日本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的演进过程,然后从财税政策、低碳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日本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日本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政策效果,最后从发挥财税政策、财政资金和低碳产业政策的重要支持作用、重视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总结了日本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的经验对湖北试点建设“低碳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徐雪 《经济导刊》2011,(12):88-90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低碳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就是通过发展低碳旅游集群、构建低碳旅游消费系统、低碳技术在旅游企业的推广应用,在保持旅游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赵霞 《时代经贸》2010,(4):37-38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进行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资源比较匮乏曲岛国面对各方面压力和发展瓶颈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低碳社会。本文首先点出了低碳社会提出的背景然后列举了日本在实施低碳社会构建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包括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低碳城市的建设等方面的行动和措施,值得我国在低碳化道路的建设中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成为响应低碳经济的先锋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也将是大势所趋.文章以丽水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指出生态条件突出的丽水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受着能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困扰。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消费可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推广生活消费领域的低碳消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JP2〗低碳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载体。在分析低碳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碳排放技术特征,将低碳产业分为具有能源替代技术特征、天然具有低碳排放特征和促使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等3类产业。根据碳素流变化特征,〖JP3〗将低碳产业分为碳存储产业、碳汇产业、碳替代产业、碳循环产业和低碳化产业5类。根据产业碳排放量和产业增加值指标选择低碳产业组合,满足成本最小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的双重技术经济约束,并参考碳排放产出弹性,规划不同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最佳升级路径。〖J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