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平 《经济论坛》2022,(9):89-100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确立的减排目标、适应目标、国际碳交易机制、资金机制这四大支柱已形成其内在逻辑:两大目标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指引,两大配套措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抓手。如今两大措施的“金融化”愈发明显。立足“金融化”之意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金融化”体现为国际碳交易机制和资金机制的“金融化”。然而,具有金融系统性风险特性的气候风险会随时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国际碳交易机制和资金机制的“金融化”。鉴于此,已有主权国对气候风险采取监管措施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力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金融化”。揆诸我国,在国际层面不仅要积极响应国际碳交易机制的“金融化”,重视碳金融市场的主导权问题,而且还应确保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资金机制“金融化”的可持续性;同时在国内层面也应借鉴域外经验以防范气候风险对“金融化”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空前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我国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面临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压力,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供给严重不足,无法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和域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经验,以生态中心主义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修订《环境保护法》,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保护,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立法防治,保持气候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平衡稳定.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和举措必将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MRV)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从探讨MRV内涵和价值入手,分析了中国MRV体系的现状和不足,借鉴欧盟和美国MRV体系,提出了秉承"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理念,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有中国特色的MRV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打造利益、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发展举措。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举措,提出中国特有的响应机制,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外交形象和有效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问题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学的关注点集中在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是否值得、依成本和收益分析应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什么水平、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应付出多大成本、最优的减排路径是什么等问题。由此形成了行动派和怀疑派两个阵营,而行动派内部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分歧。政治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首先集中在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方面,其次是民主体制能否应对气候变化。此外,气候政治学还日益向国家安全、社区治理甚至政治哲学如正义问题等领域扩展。社会学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则着重从风险分析、全球社会、气候伦理、社会制度等层面切入。  相似文献   

6.
<正>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与之相应,经过近30年的发展,气候变化经济学科日臻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格局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发展,成为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王玉霞 《时代经贸》2013,(4):157-158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已进入关键的时期,各国通过国内立法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性立法来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表明,是否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法与一个国家现有的立法状况等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主要与其承担的国际义务、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大小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世界各国从立法、制定规划或国家行动方案、采用总量控制和交易等市场手段、技术研发和创新、成立专门机构等途径应对气候变化。随着外部压力的日益增加,我国应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气候变化风险的主要表现特征,评价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应从明确国家责任、制定应对方案规划、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制定经济政策和加强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进入关键时期,各国纷纷通过国内立法来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欧美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利益攸关,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具有重大影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法,应探析他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经验,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应对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5月9日至10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挪威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AHO)、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在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策略"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世界设计组织(WDO)现任主席、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Mugendi教授,挪威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设计研究部主任Hakan教授,以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气候变化中国教席、联想集团、汉能集团、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2.
"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人们长期以来对"减缓气候变化"高度关注,而对另一重要方面——"适应气候变化"却重视不够。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评估报告》,更是呼吁各国迅速采取行动适应气候变化,在制订经济发展计划时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中,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该如此。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于11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7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相关国际组织、企业、学术团体及非政府组织60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目的是推动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成果。11月8日,“研讨会“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北京宣言(简称〈北京宣言〉)》,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宣言指出,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前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为努力避免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加强国际合作的需求空前紧迫。宣言表示,必须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和消除贫困的努力中,应对气候变化。宣言强调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认为需要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宣言同时强调技术转让的重要性,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相关能力建设。北京宣言还强调,应致力于消除政策、知识、体制、资金和法律方面的障碍,创设激励机制,以促进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有效转让与推广。宣言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需要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2002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改组了美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机构,以协调和指导美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技活动。在新的领导体制下,美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与气候相关的技术开发项目集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两大科技计划,即气候变化科学计划(CCSP)和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并设立了相应的气候变化科技计划管理机构。 本文对上述两大计划,以及美国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近期和中长期技术选择进行了调研,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从自然科学角度无法真正认识气候变化的本质。人口和气候变化具有密切关系,除了人口规模之外,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规模、性别结构、人口城市化等对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深刻认识人口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有助于重视和发挥人口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人口应该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视角,应该把人口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发挥城市化在减排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针对小型家庭能源节约引导政策,重视年龄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发挥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增效策略,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转入生态环境部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协同增效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如何继续发力?为推动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能源转型变革之路怎么走?有哪些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在2020年12月10日举办的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0年度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熊华文以"加快能源转型变革,从源头推动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协同治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巴黎协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里程碑,但美国国内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态度和政策环境却并未因《巴黎协定》的达成而出现大的变化。一方面联邦政府继续按照"总统气候行动计划"的部署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不利影响和领导国际合作三大方向系统地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包括力推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等举措;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在美国仍是严重极化的议题,大多数国会共和党人和民间保守派仍对气候变化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并从立法、预算等环节设置障碍,阻挠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中美气候合作而言,无论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如何,后《巴黎协定》时代的中美气候合作均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尤其是在政治敏感度较小的科技和能力建设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资金机制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减缓适应行动的关键。由于发达国家缺乏履行公约义务的政治诚意,长期以来在资金问题上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艰苦的斗争。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气候融资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渠道分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完善与规划气候融资整体框架,充分认识和利用政府作用和市场手段、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并引导资金在减缓和适应两个领域平衡投入,对推动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最为复杂的重大挑战之一。作为国际多边合作框架的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无法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20.
《环境经济》2010,(6):4-4
上期《环境经济》的封面文章——《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有作为》,使读者对气候变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期间,来自中国财政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及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作为,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积极的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