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去年12月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以来,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持续发酵,并逐渐由希腊向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债五国”蔓延,引发全球股市、汇市剧烈波动,给历经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蒙上一层阴影。欧洲债务问题爆发至今已经有半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对世界经济来说,最近一段时间震撼性的事件非美国信用降级莫属。8月5日晚,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信用评级从最高级别的AAA下调至AA+,并将其评级前景定为“负面”。这是美国在历史上首度丧失其拥有近—个世纪之久的最高信用评级,引起全球关注。标普指出,调降评级主要由于美国政府与国会达成的债务上限协议,缺少...  相似文献   

3.
根据亚洲银行相关分析报道:2008年1月21日,全球股市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经历了“黑色星期一”,23日又在美联储的降息救市措施中止跌回涨。这期间沪、深股市紧随全球股市,在21、22日两天内暴跌13%,23日随全球市场一道部分收复失地。这幕发生在严格资本管制条件下的中国与全球  相似文献   

4.
素来标榜“牢不可破”的美国金融体系,险象环生,根基动摇。8月5日,美国主权信用首次失去近100年的3A评级,标准普尔宣布把美国信用评级从最高级别的AAA下调为从+,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和对全球经济会否陷入二次衰退的担忧。那么,美债危机对浙江有多大影响?如何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据报道,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让信用评级机构的诚信遭受质疑,为此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监管机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正讨论2004年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制定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操守准则的基本原则》(Code of Conduct Fundamentals for Credit Rating Agencies)以协助改革信用评级行业,恢复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局势动荡不安,从南美到美国再到亚洲,金融危机无处不在。阿根廷金融风暴,犹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波及阿根廷、乌拉圭、巴西、智利等国家。美国9·11事件以后,股市暴跌,震动全球股市下跌,给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亚洲的经济大国日本的金融机构出现存款“大逃亡”,对  相似文献   

7.
穆志勇 《经济师》2011,(10):78-79
文章以信用评级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通过考察美国对信用评级监管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对照我国当前信用评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借鉴美国先进评级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国现阶段信用评级监管。  相似文献   

8.
建设银行要求除“速贷通”和“低风险业务”外的对公所有客户都必须进行客户评级。评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推翻上调评级问题以及季末突击评级问题。应该通过建立经营条线和风险条线客户评级责任人制度、建立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AB角制度、建立客户评级到期提示制度、建立客户评级提前申报制度、建立客户评级失效与相关员工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等措施来完善“客户评级覆盖率”评级指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非公开发行债券数据,本文探究了信息非对称下评级和担保的组合选择及其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假设债券发行人、评级机构和担保机构对违约概率有完全信息,而投资人则只知道其概率分布。分析表明:第一,除非发债质量很高或者很低,评级可以借由信息揭示机制细分“有评级”和“无评级”违约概率的分布范围。第二,担保通过提供违约赔付降低发行成本,且高风险债券更有可能发生担保,但摩擦成本的存在使担保债券的发行成本具有异质性。第三,评级和担保并非简单的互补或替代关系,当揭示机制起作用时,“无评级”会促进担保发生,然而“有评级”的影响并不确定,因为评级降低了投资者预期的最高违约概率会促进担保,但降低平均违约概率却会替代担保。本文可以为理解取消强制评级的政策效应提供理论洞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何担忧“硬着陆” 为什么金融市场出现一些“硬着陆”的担忧呢?除了美国债务危机和美债评级下调、欧债危机等带动的金融市场动荡之外,宏观经济方面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风标     
《经济导刊》2008,(4):4-5
“新新兴市场”成为2008年全球股市“桃源地”;2008年两会民主建设凸显“草根关注”;西方国家谋求制订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规则。  相似文献   

12.
夏斌 《经济月刊》2011,(9):38-41
2011年8月6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最高级别的AAA下调至AA+,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了3A主权的信用评级。2011年8月8日,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后的首个交易日,美国股市首先遭遇黑色星期一,  相似文献   

13.
动向     
《商周刊》2011,(13):16-16
欧债危机“死结” 希腊问题似乎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死结”。6月15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法国三家大型银行的评级展望至负面,理由是“存在和希腊国债有关的业务”。欧元也在一片阴霾的“债情”前景下节节溃败。而在13日,标准普尔公司将希腊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CCC”,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企业所有权属性视角,对中外ESG评级机构的评级分歧特征及形成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国外评级机构相比,国内评级机构针对国有企业的评级偏高,而针对非国有企业的评级偏低。这一评级分歧的非对称性主要源于中外ESG评级机构对企业承担的稳定经济、保障就业等“隐性”社会责任以及是否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信息披露的评价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外评级机构对我国企业的评级分歧显著抑制了国外投资者对企业的持股比例,且评级分歧的非对称性对国有企业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而将“隐性”社会责任显性化并加强企业信息披露能够显著降低中外ESG评级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评级分歧。文章的研究为中国推进信息披露规则的国际化,构建兼顾国际化与本土特色的ESG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当下,欧洲债务危机自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肇始而愈演愈烈,美国国债违约风险接踵呼啸而至。虽然美国参众两院在最后一刻就提高美国债务上限达成了和解,稍稍纾解了全球投资人对于长期拥有AAA评级的最具信用的美国国债能不能按时偿付的担心和忧虑,但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还是因此而变得更加黯淡,充满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陈述了我国企业间由于信用销售成本之巨大,说明了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重要性;然后从规模经济效应、资产专用性以及外部效应三个角度对企业信用评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信用评级的“大企业”概念,认为在“大企业”的环境中,信用评级的社会总平均成本(即单个企业的信用评级成本)是会降低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导刊》2002,(11):92-95
近一年来,伴随着诸如安然、世通、中科、广厦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司丑闻的曝光,“诚信”成为世入关注的焦点。信用评级在现代经济中活中的作用也得以凸显。 信用评级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各类债券的大量发行,投资人而临着极大的投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信用评级公司应运而生。目前、具有国际权威性的资信评级公司主要有3家: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擅长主权国家评级;标准普尔公司(S&P)擅长企业评级;惠誉国际(Fitch)擅长金融机构与资产证券化评级。 目前我国还没有大规模开展信用评级工作,人们对信用评级的理解和内容相应较为陌生,由此,本刊新开辟此栏目,逐步介绍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评级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各种形式的评级活动及结果,为推动我国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2011年8月5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这是自1917年以来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首次下调。这次事件给美国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带来了很大的震荡。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截至去年5月份,我国拥有3.2万亿美  相似文献   

19.
欧美主权债务风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8月5日,美国股市收盘后,标准普尔公司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国首次失去AAA评级,继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美国失去AAA评级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发达经济体一系列主权债务问题的延  相似文献   

20.
一向领风气之先的温州民营企业,在实现从“土财主”到“资本家”的角色转换时却遭遇绊索,至今在全球股市中难觅其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