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信贷与国有企业、财政关系的变化这一视角,考察了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内在逻辑。中国信贷制度在从计划信贷制度走向市场信贷制度的过程中,信贷功能逐步由单纯的、从属于财政的货币分配角色向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回归。对应于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也由行政性信贷配给逐步向市场性信贷配给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影响银行信贷结构、信贷规模的变化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解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是了解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村金融》2006,(1):10-11
2005年,我处以强化风险管理为核心,加强信贷制度建设,推进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审查质量和效率,强化贷后管理,提升信贷管理手段,努力促进主体业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提高。制定了《贷款担保管理实施细则》,加强了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制度和总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的落实力度,制定了二级分行信贷管理工作考评办法。为确保制度执行力度,根据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了以操作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信贷检查。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信贷权限管理,在坚持有效发展的原则下,确立了牟行信贷投放的重点区域、行业及信贷品种。同时加大信贷客户退出力度,提前完成了信贷退出计划。  相似文献   

3.
肖舟 《金融论坛》2013,(5):73-79
本文基于博弈理论,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变迁为案例,分析中国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的信贷制度经历了从计划信贷到市场信贷变迁的过程,它是以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线展开的。尽管新制度由国家设计和供给,但是信贷制度变迁是通过多种力量互动博弈的方式完成的。在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信贷制度属于金融制度、银行制度的"次级制度",商业银行通过细化制度、组织变革、技术进步等途径,在与国家、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持续地推进了信贷制度创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变迁模式在中国的体制内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上海农行积极探索和推行信贷主动性退出制度,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在信贷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信贷主动性退出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文就信贷主动性退出的难点和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新  杜新富 《西安金融》2001,(4):53-53,52
一、农民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在一些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对于促进信贷发展的重要性,并在个人信贷发展的初期就开始了制度的建设,而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个人信用鲂制度的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较好的社会信用风气,极大地推动了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信贷体制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如何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而设计的,一般的原则是:彻底的审贷分离、独立的风险控制、科学的审批决策和信贷经营责任制。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商业银行原来的信贷观念、信贷制度和操作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经过强制推行,贷款的质量有了提高,信贷体制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体现。但是,笔者认为,这种部门之间的平衡制约机制、信贷审批人决策制度等信贷体制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还很不完善。要深化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不仅需要进一步调整组织机构和经营机制,更需要信贷观念的转变,新的信贷文化的确立,以及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村金融》2006,(2):10-12
近年来,铜陵分行以强化信贷管理为基础,认真贯彻执行信贷基本制度、信贷综合管理办法和单项业务品种管理办法,规范操作信贷决策的每个环节,落实贷后管理职责,全行上下逐步形成了自觉遵守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信贷管理制度和运用信贷管理制度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习惯,初步构建起了健康的、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新型信贷文化。全行的信贷业务保持了稳健、强劲发展,信贷资产质量逐年提高,有力促进了铜陵分行良性、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到2005年末我行的各项贷款余额26.9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为12.86%,鞍2001年初的84%净下降7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绝对额也由2001年初的44706万元,下降到34587万元。不良贷款占比持续下降和有效信贷资产的大幅增加为全行盈利能力的显著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行实现经营利润3861万元,人均超过18万元。较2001年相比扭亏增盈4957万元。  相似文献   

8.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中的制度需求与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是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内生要求,反应了市场金融、集约金融和效益金融对计划金融、粗放金融和亏损金融的替代趋势,客观上与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及提高金融竞争力相适应,本文选取西北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案例,发现调整是进步性调整而非消极性调整。针对金融市场结构性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失衡所导致的问题,需要实施制度供给创新,提高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农业银行授信制度是为了控制和防范客户用信的总量风险,而信贷转授权制度则是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上级行对下级行工作权责的赋予与确认,它旨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促进业务发展,在充分体现一级法人意志的前提下调动各级行业务经营的积极性。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现行的信贷授信授权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既制约了信贷业务的拓展,也削弱了经营行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多层次调查、审查、审批的体制下,导致贷款责任难以追究,因此改革现行的信贷授信授权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建设银行自1999年信贷体制改革以来,为加强对信贷项目的经营管理,防范资产风险,建立并实行了信贷项目经营主责任人制度。期间,随着信贷项目申报与贷款审批方式的变化,为解决信贷项目申报行与经办行之间的管理脱节问题,在经办行增设了经营责任人,即“三级责任人”制度,并动态地调整经营主责任人和经营责任人层级的设置标准。实践证明,这项制度的推行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隧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建行上市后对信贷风险防范力度的强化和对经营管理风险的精细化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的信贷项目经营主责任人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寻租”是经济主体寻求非生产性利润的行为。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探寻了信贷寻租发生的制度原因——我国目前实行的利率控制和信贷配给制度是信贷市场“寻租”形成的根源;产权制度缺乏,国有银行所有者缺位,是信贷市场“寻租”形成的重要原因;信贷制度的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助长了信贷寻租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低效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信贷制度的支撑,然而,我国农业信贷制度效率低下,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信贷制度低效的表象、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业信贷制度绩效的制度创新方略.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一是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全面性、及时性,存在一些漏洞。我国商业银行尽管有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及时。有的制度缺乏全面性,对信贷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存在控制盲点;有的制度缺乏系统性和严密的配套业务操作程序;有的制度较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已不适应银行业务营运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一些表外业务,内部管理制度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4.
许玉晓  王家传 《济南金融》2007,(11):61-62,65
农业信贷制度是农业金融支持经济制度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典型国家农业信贷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贷制度是我国农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信贷制度的支撑。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典型国家农业信贷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SWOT分析,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贷制度是农业金融支持经济制度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典型国家农业信贷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贷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贷入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够为信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又能弥补信贷制度的不足,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总行、省分行出台了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和办法,从制度上逐步完善了信贷基础管理。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成效差别很大。其中农行浙江萧山支行推出的信贷“安全线”管理办法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信社非信贷资产管理,建立识别、计量和防范风险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2007年1月底,湖北省信用联社完成了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构建了农信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架构,建立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实行了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其作法得到了银监会的充分肯定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