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的传统产业不仅不能丢,而且更应当加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关键是要发挥好"六个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工业转型升级主要靠"两个轮子",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目前,从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把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集聚各种政策、资金、人才、要素等资源,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存在着"一热一冷"的现象。从全省来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正确的,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也是毋庸质疑的,但决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相似文献   

2.
推进浙江工业的转型升级,要充分把握浙江工业经济的矛盾关系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性,树立五种发展观;要结合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重点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制造主导向制造与服务并重转型、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企业管理现代化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3.
从浙江工业增长潜力下降看转型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必健 《浙江经济》2012,(13):14-17
近十来年,浙江工业增长潜力持续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沿袭原有的工业发展方式,在新的发展阶段下遇到严峻挑战。浙江工业转型升级,就要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上有较大突破加快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浙江经济发展的主线。工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转型升级的主要方面。如何认识浙江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如何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议题,也是说得较多但尚未说清的话题。本文试从工业增长潜力变化切入,作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通过分析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得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在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经济不但可以赋能传统产业,还能够推动传统产业以新形式突破新界限,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浙江工商》2009,(1):40-40
浙江绘就工业转型升级蓝图。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今后,我省将培育发展一批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此我省将实施包括税费减免在内的12项政策措施,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6.
魏明 《北方经济》2012,(14):6-8
“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如何在新的产业嬗变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型地区、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等典型区域,对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提炼,期望在发展道路、保障机制、方式手段等方面为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浙江传统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网难局面。如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成为浙汀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西部地区崛起、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挤压下,浙江传统产业不断向省外与海外转移,整体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鉴于浙江传统产业在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将成为浙江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工业大县大市大区要率先转型升级,把工业大县大市大区转变为强县强市强区,充分发挥工业强县强市强区在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领跑、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是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有力地推动浙江从"资源小省"走向"经济大省"。浙江省13个工业产值超千亿及近千亿的县市区①,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浙江工业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浙江未来一个时期建设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的龙头和骨干。  相似文献   

9.
《浙江工商》2010,(8):39-41
提起浙江,不能不说纺织业;说起传统产业,也不能不提纺织业——纺织业对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冯洁  陈越 《浙江经济》2014,(17):30-32
浙江经济面临转型大考,已非朝夕之事。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根本上找到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出口。随着低附加值的粗放型经济逐步退出竞争舞台,"信息化"已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词。今年6月,李强省长在调研信息经济工作时指出,信息经济是能支撑未来浙江发展的大产业之一,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拉动力。  相似文献   

11.
陆立军 《浙江经济》2010,(22):37-39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省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突破,既是浙江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点,是加快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抓住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相似文献   

13.
严新根 《北方经济》2012,(15):103-105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中小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培育了大量中小企业活跃于工业领域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浙江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经济活力。但是,由于浙江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例如,产业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层次低、以及价格低等"四低"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成为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宁波市在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企业家座谈会、考察企业等方式对奉化、宁海、象山三地的5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浙江经济》2014,(18):1-1
在经济转型、换挡调速的当下,"新常态"意味着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浙江顺应时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国资》2011,(8):26-28
截至7月26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均公布了上半年本地生产总值(GDP)数据及同比增长情况。其中,上海增速低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9.6%的水平,为8.4%,在全国倒数第二。上海已凸现发展中的"增长瓶颈"。如何走出这个瓶颈?出路只有一个,"调结构、促转型"。在"调结构"的方面,不少人认为,上海要逐渐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将逐步被淘汰,或迁离上海,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但这是片面的看法。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绝不意味着不要制造业了,而是要淘汰一批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等已经不适合上海继续发展的产型,转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像大飞机这样的项目,上海不仅不会淘汰,而且十分欢迎。传统产业也不是要全部赶出上海,而是要积极寻找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来进行产业自身的升级转化。只有如此,传统产业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与上海的经济环境相匹配,也才能符合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上海国资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它们的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关系到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在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的支持下,本刊特约请十位人士围绕上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话题发表观点。他们当中既有来自一线的企业家,也有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政府官员,还有关注这一话题的学者和专家。期待他们的观点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集聚区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载体目标,衢州市全面加快集聚区提升发展步伐。至2013年底,位于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核心区的两大国家级工业平台(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管辖面积内的工业总产值占市本级的90%以上,已成为衢州工业经济主战场。发展布局有特点数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总共有462个,总体上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推动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是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部署的实施,潮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根据我市利用"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影响下潮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探索潮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浙江经济》2013,(22):32-35
绍兴市充分抓住和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自主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开展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对浙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用智能化、自动化的装备来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即"机器换人",作为浙江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被不少浙江制造企业如火如荼地实施中。"机器换人"的减员效应也随之不断增强,部分企业的低端劳动力需求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