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几点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行的影子业务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主要指银行近年来所主导的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银行通过银银、银信、银证、银保等之间的合作而形成同业资产或负债,这将使银行之间及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本文以2009-2014年16家内地上市银行为样本,研究银行的影子业务规模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银行的影子业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呈显著的U型关系,在银行的影子业务发展初期,银行间通过风险共担(risk-sharing)确实能降低系统性风险,但随着银行的影子业务进一步发展,银行间通过风险传染(risk-contagion)的金融加速作用而增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采用短期约束的SVAR模型,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量的冲击.结论表明,从整体上看,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会提高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并无显著影响.同时,本文还发现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影子银行这种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融资环境等特点,改善增强当地经济实力,同时也要控制由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等招致的高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新的风险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0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影子银行的涵义、功能、风险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将影子银行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风险"防火墙"隔离机制、公开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影子银行保险机制等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纳入影子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NK-DSGE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高杠杆的经营方式加剧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与风险积累,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监管不对称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使金融调控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我国影子银行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将闲置资金转为储蓄和增强资金流动性的积极影响,也有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加剧实体经济风险积聚的消极影响。应从控制影子银行规模、规范影子银行内部业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作为一把“双刃剑”,其风险监管问题不容忽视。对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有明确的认识是制定风险监管政策的关键。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监管对策,以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影子银行在引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1.强化并表监管和集中度风险监管机制,弱化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使得影子银行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会转移到传统银行体系。因此要通过监管措施在识别传统银行支持的非银行机构基础上加强这类机构业务的合规性,有助于对影子银行传递给传统银行的风险的识别,增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脱缰似的发展助推并加剧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监管机构越发重视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首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界定,继而从融资方的需求、投资方的供给以及投融资中介的配合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兴起之表面原因,进而在探讨其隐藏的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系统性违约风险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兴起之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抑制环境下的利率管制以及当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创新存在监管真空等金融体制方面的弊端,最后提出为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主要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繁荣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会诱发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等问题.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重大议题,美国、欧盟 等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针对本次危机暴露出的监管漏洞,纷纷出台了监管法案和政策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应着重从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法律监管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的发展在给金融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亦引发相应的体系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监管缺失问题,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因而需改革我国分业监管模式,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在鼓励金融创新同时,注意强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让影子银行在完善的监管制度下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研究发现,2014年针对买入返售业务的影子银行监管政策(银发[2014]127号)显著地降低了银行杠杆率,并使影子银行活动的风险显性化,抑制了银行破产风险。但监管政策实施后,银行创新出同业投资、同业链条的新模式,继续从事影子银行活动,使期限错配问题加剧,流动性风险提高。这表明,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在金融创新和监管政策的博弈过程中不断演变,政策制定具有时间局限性,难以一劳永逸解决未来的所有风险。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监管政策应遵循“疏堵结合”的思路,在规范化、透明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拓展正规信贷业务,保障银行盈利来源,从而提升金融监管的效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随着2013年6月的银行同业"钱荒"以及2014年以来的一些信托产品违约问题的出现,中国影子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关于中国的影子银行,各种观点对其内涵、范畴、影响以及监管等莫衷一是。文章通过全面梳理有关中国影子银行的各种观点发现,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影子银行的范畴并不存在通行口径。同时,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的发展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与风险划等号。对于影子银行蕴含的风险,要疏堵结合,在规范中谋求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典当行、小贷公司等机构进行调研后,本文分析了威海市影子银行的业务现状、各类机构的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影子银行对当地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并依此提出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具有经济合理性,满足了一些难以在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融资的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同时也给资金供给方提供了在传统银行体系存款之外的一个新的、收益率更高的决策选择.资金的更好配置使得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子银行体系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是,难以监管、风险较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资金供给正当权益的保障.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银行居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中心,本文手工收集了中国51家上市银行2008—2020年的影子银行相关数据,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的影子银行业务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在表内影子银行业务中,股份制银行居于主导地位,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持有多种影子银行资产,表内影子银行化的程度较高,而国有银行的表内影子银行化程度较低.银行会通过资产转换的操作来规避监管政策的影响.在表外影子银行业务中,股份制银行主导了非保本理财产品和承兑汇票规模的变化,国有银行主导了委托贷款规模的变化.严监管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但监管政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同时发展了表内外影子银行业务,而国有银行则没有.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加强表内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 注重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完善信息披露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影子银行的发展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为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广泛、便捷的融资渠道,因此不能"一刀式"地消除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影子银行业务,但也加大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探索影子银行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监管体系能够缓解影子银行的风险。一、建立完善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利率是资产的价格,利率波动也是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而其有效监管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隐性担保和高杠杆两大特征,构建影子银行业务管理者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决策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存在隐性担保的影子银行偏好具有高杠杆特征的信贷限制项目,若引入杠杆率约束,则存在有效的监管干预策略,即当满足监管干预条件时,监管机构能甄别出影子银行的投资项目,可通过调节杠杆率监管区间引导影子银行的投资偏好;当干预条件未满足时,监管机构的干预策略无效。为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需加强治理,由泛化的分业监管转为针对经营业务的功能监管;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根据现金流信号对已存续的隐性担保产品进行严格的杠杆率区间监管;对风险级别不同的项目,需设定不同的投资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9.
张思源 《新经济》2013,(26):50-50
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特点及监管办法与西方一些国家影子银行的现状、特点及监管办法,并对中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特点及监管办法进行了对比.从这些国家的监管方法中得到启示,完善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同时针对天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说明了完善监管后对天津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介绍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我国同美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领域、对象及手段等方面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弥补我国这类领域监管的不足,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控制各类风险的发生,使我国影子银行更加良好的发展,经济运行更加稳定,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完善,金融体系运行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