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功能,进一步从理论角度阐述传统机制之下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状态,并且结合产权制度论述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经济绩效,对竞争、产权、治理机制及效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构建公司治理结构面临许多问题: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界定问题;银行控制权配置结构优化问题;委托代理层次调整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些原则性办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我国也提出把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然而,我国国企治理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并阻碍了国企改革的推进。文章通过对英美、德日两类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全面梳理,为完善我国国企公司治理建设提供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公司资本结构规定着所有权分配,与外部接管市场、代理权竞争等公司治理机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资本结构决定着公司所有权安排的对象结构、权利结构、状态依存和实现机制。公司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结构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4.
5.
6.
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关键,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产权、决策权和收益权之间的权衡问题,本文针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来探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为研究主题,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邹丹 《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不仅是法学家研究的领域,更多地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以股东本位、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世界上三种典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模式与中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揭示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和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制度缺陷两方面对中国公司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问题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问题。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国企改革和国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甚多。主要从公司治理模式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浅析,通过比较一些较为成功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从而给转轨经济中的中国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关键,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产权、决策权和收益权之间的权衡问题,本文针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来探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产品市场竞争度与公司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经理人激励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外部机制正受到重视。本文取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以产品市场竞争为出发点,将公司治理绩效、经理人薪酬、经理人市场竞争度与企业研发联系起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四项与HHI都呈正向相关关系,说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度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绩效,而且能够通过较高的薪酬选拔合乎企业的优秀人才。实证分析显示,研发与HHI间的关系最为显著,但其受控制权性质、资产与债务规模的控制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市场竞争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它与其他各种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对公司绩效和股东回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二者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研究中所碰到的问题有:竞争和产权哪个更重要;更注重社会目标和社会福利的国有企业(SOE),是否更易受政府的干预;SOE是否更易受到公司治理问题的困扰等。通过比较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在市场竞争、政府行为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差异,认为由于私有产权对创新和节约成本的激励作用大,其经营运作较少受到政府社会目标的扭曲以及硬的预算约束和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使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优势,故而较之私有产权,公有产权具有先天的低效率,产权比市场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是企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两者相互依存,又互有区别。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相互依存来自两者之间的匹配协调,两者的区别根源在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的匹配协调是动态的,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两者需经适时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对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本身和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法律、法规 ,建立了一个由股权结构、股东权利、财务透明性与信息披露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构成及运作等四个子体系组成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竞合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转型加速,网络经济已经形成并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运行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企业间竞合关系认识以及相关战略已经很难适应网络经济下企业的发展需要。本文在回顾西方经济理论关于合作的理论的基础上,从网络经济的诸多特征出发,依据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方法分析了网络经济下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的动因,并介绍了企业合作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及治理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常用的治理机制及治理效应的分析,我们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各种治理机制无论对净资产收益率还是财务综合绩效,都没有太大的解释力,但对托宾Q值却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即使是就托宾Q值而言,股东会议、独立董事规模、两职设置、高管人员薪酬等内部治理机制也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内部治理机制中的第一大股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mpirical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nd the new competition reg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The leading question in this case study is whether the new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has allowed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reasonable exceptions can be made to the principle that inter-firm cooperation is prohibited. That is to say: does the new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llow for the possibility of `well organized but not `perfect’ markets’?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he Netherlands, which constitutes an exemplary case as the Dutch are committed to both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rket and allow for exceptions on behalf of non-economic values such as CSR. The authors expect that the Dutch context will prevent a doctrinal and categorical rejecting of any good argument to make an exception to the rule that inter-firm cooperation must be prohibited. 相似文献
19.
多元化作为公司发展的一种战略举措,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与现有研究不同,基于产出效率视角,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公司绩效指标,采用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来考察具有更强经济动因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产出效率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盲目多元化对上市公司而言可能是一种"陷阱",从而为"多元化折价"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诠释。因此,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可能是上市公司提升多元化绩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Our theory explains how multi-product corporations that engage in customer-centric diversification can create and sustain corporate advantage. First, we invoke the concept of customer-centric assets to explain their role as the cornerstone of corporate advantage in customer-centric diversification. Second, our explanation of the corporate advantage in customer-centric diversification goes beyond the hypothetical ‘consumer synergies’ argument to also include the ‘market-power advantage’ argument. We explain the mechanisms employed by multi-product firms to share and/or leverage their customer-centric assets to create corporate advantage. Third, we explain how sustaining the corporate advantage so achieved requires the organizational-renewal activities to go beyond simply addressing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firm’s demand-side resource (i.e. customer-base) to manage revenue and/or profi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