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与人口城市化--贵州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的经验数据,在1978-2002年期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对于人口城市化的作用并没有一些学者所声称的那样巨大;虽然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有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短期里,这两种因素对于人口城市化的作用相当有限.另外,人口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反馈作用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制度选择是根据制度所能提供的效益和所耗成本的比较中进行的.建立更为浮动的汇率制度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要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以及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相适应而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可实现的过程.所以,中国在短期内不应该匆忙进行汇率制度的创新而实行更为浮动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对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制度决定论的对比,分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制度要素。并进一步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以及数学模型两个层面,论证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经济增长的系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关系入手,探讨了经济增长的系统性特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本身不仅有系统演进的特征,也具有系统内阶段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增长系统演进的外生路径和内生路径;最终提出发展中国家的重心是提升经济增长系统. 相似文献
5.
中国27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快速的发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许多经济学者的努力方向,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这一方面也显示了它极强的解释能力,本文尝试对不同时期各种不同的解释模型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川渝经济区开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主体,是西部三大经济带(区)中西北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西南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衔接区和战略接替区,在中国西部地区与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地位.本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川渝经济开发建设的发展基础、障碍因素和战略思路,提出全面推进川渝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建国以来改革前后,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作用进行了探析。指出中国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陷入了停滞,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而其体制改革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形式仍然属于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并且使体制改革呈现出渐进性和在一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滞后性的两个特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将逐步转变,最终建立起具有内在制度创新机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变迁转变为自发性制度变迁模式,促使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27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快速的发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许多经济学者的努力方向,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这一方面也显示了它极强的解释能力,本文尝试对不同时期各种不同的解释模型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验证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将广义的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与制度进步,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论证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是由包括制度和技术在内的多因素推动的 ,比较其中的制度与技术变迁的相对优势 ,不可能有一个非此即彼的结论。从制度与技术自身的比较出发 ,不难发现 ,经济增长中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依赖性 ,它们各自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并不相同。经济主体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偏好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要想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 ,必须既要注重技术创新 ,又要突出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1993、1998和2003年我国地区人均GDP数据,采用GEM方法来分析其差异及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人均GDP在带内和带间以及省内和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秩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转轨秩序是多重秩序的共存与冲突,它带有明显的计划秩序痕迹,转轨秩序的基本特点是违规,违规既是计划秩序的内在变异,又是市场秩序冲破计划秩序“壁垒”的基本手段,它能满足秩序的“共同”要求,市场秩序替代计划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主要障碍是“关系”秩序已有普遍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影响经济发展结果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有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转型实质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形成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关键变量--社会激励结构,节约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激励和治理机制.中国特有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变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来对我国1978年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量化,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体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市场化率、工业化率、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正向的相关关系,我国的经济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15.
笔者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深入探讨体制转轨、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长期经济增长主要由民间投资拉动,而政府投资不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2)国有制企业的投资冲动越小,国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经济活动波动程度的差异就越小,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也就越小;(3)国有制经济成分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小,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就越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奇迹”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奇迹的真正原因来自于经济自由主义,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一是市场秩序,形成所有经济个体之间的自由自愿的交易规则;二是产权界定到个体。这两点支撑了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基本的制度框架,正是这种制度框架,导致了中国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量化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具有明确外延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出发构建出由28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中国及各地区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总体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Growth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 J. Henisz 《Economics & Politics》2000,12(1):1-31
This article forges an explicit link between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political constraints and variation in cross-national growth rates. It derives a new measure of political constraints from a simple spatial model of political interaction that incorporates information on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branches of government with veto pow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ferences across and within those branches. The derived variable is found to have a statis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growth rates using simple ordinary least squares, three-stage least squares and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estim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9.
林勇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4):59-63
制度转型时期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内生性及制度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产生影响.本文定性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区际差异与制度绩效,围绕如何从区域经济增长的区际差异中甑别制度差异,提出了评价相应绩效的方法,并以一个县域经济为实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1978年~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熵值法,测算出三大地带之间、三大地带内部(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和大陆地区整体差距的熵值,根据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整体差距趋势经历着“V”型变化,不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三大地带内部总体差距程度呈现大幅持续下降特征,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带内部均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但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呈“V”型变化且不存在收敛趋势。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程度却呈现出大幅持续上升特征,而且对大陆区域整体差距的贡献率达73.55%,要缩小大陆区域整体差距,如何缩小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则是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